[1][丹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
[2][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贺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01):3-7.
[5]丁俊杰.网络传播与现代教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44.
[6][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5.
[1]周伊晨.新媒介语境下中国社会传播失衡的新表现[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2):7.
[2]王文科,宋红岩.新媒介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范式探索[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4):107.
[3]马中红 陈霖 曾一果.新媒介与青年的文化表达和文化权力[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2):1.
[4]方颖艳,樊葵.传播学视野中的微博文学[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5):29.
[5]黄寒冰.论新媒介环境下的戏剧传播与戏剧批评[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1):17.
[6]杜洁莉.新媒介场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