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徐学明,岳海童,张 寅.符号化、场景化、数字化:城市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4,(02):94-102.
点击复制

符号化、场景化、数字化:城市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4年02期
页码:
94-102
栏目:
国际传播
出版日期:
2024-04-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4)02-0094-09
作者:
徐学明1岳海童2张 寅2
(1.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2.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传媒学院,广东广州510500)
Author(s):
-
关键词:
城市体育文化 国际传播 符号 场景 数字传播
分类号:
G206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城市体育文化国际传播是城市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具有体育色彩的国际文化沟通交流活动旨在凸显城市与体育相互作用、相互建构后所展现的跨文化交流、跨文化沟通的特质。城市体育文化国际传播主要通过符号化、场景化和数字化的创新路径实现其体育价值、文化价值、沟通价值。具体来说,城市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以体育人物符号、体育吉祥物卡通符号、体育赛事项目符号等为纽带,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彰显自己的底蕴; 城市体育文化通过赛事场馆、空间景观、文化印记等方面的场景化,建构其在国际传播中的抓手; 城市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更是体现在体育与数字传播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活动所带来的新型体育文化表征,实现了数字体育国际传播的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9.
[2] 李舒,张寅.跨文化视域下城市国际传播的理念升级与模式创新[J].青年记者,2022(24):64-66.
[3] 国家体育总局编写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2.
[4] 戴健,焦长庚.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构建的内在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上海体育名城建设的分析[J].体育学研究,2019(3):8-18.
[5][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M].宋俊岭,宋一然,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8:526.
[6][英]雷蒙德·博伊尔,[英]理查德·海恩斯.权力游戏:体育、媒介与大众文化[M].杨珍,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2:4.
[7] 赵新利.萌力量:可爱传播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237.
[8] 张寅.双奥开幕式为何惊艳了世界[N].光明日报,2022-03-30(16).
[9] 高健.共生理论视角下体育赛事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7(4):76-81.
[10] 洪建平,刘庆振.制度化中的网络互动与利益平衡:杭州亚运会电子竞技比赛项目研判[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18-23.
[11] 王宏江,倪京帅.都市文化视域下的海派体育文化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2):84-89.
[12] 胡博然,孙湛宁.北京冬奥会背景下奥运场馆与城市体育文化共生内在逻辑与发展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1(12):7-12+19.
[13] 张寅,陈园.媒介印记、现实召唤与集体共情:纪录片《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叙事创新分析[J].当代传播,2022(12):84-88.
[14] 李文冰,赵舒悠.视觉转向、时空重构、具身实践:短视频时代的媒介化生存[J].未来传播,2023(1):2-9.
[15] 马肇国,席亚健,薛浩,何平香.体育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互动效应和风险管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12):64-72.
[16][美]保罗·亚当斯.媒介与传播地理学[M].袁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149.
[17] 孙高峰,刘燕.热追捧与冷思考:“马拉松现象”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及理性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38-43+88.
[18][法]雷吉斯·德布雷.媒介学引论[M].刘文玲,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7.
[19] 朱振明.理解国际传播:问题、视角和阐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183.
[20] 朱静,李胜领.中国体育类博物馆的历史演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7):39-45+75.
[21] 陈卫星,李智,任孟山,黄典林.从能力到效力:国际传播力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110.
[22] 熊威,黄欣琳.当代运动员神化现象研究——以谷爱凌和苏炳添为中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6-14.
[23][英]达雅·基山·屠苏.国际传播:沿袭与流变[M].胡春洋,姚朵仪,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78.
[24] 柳鸣毅,刘松,敬艳.建立青少年数字化体育服务机制的实践探索——基于全国青少年线上亲子体育活动的个案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3(2):150-156.
[25] 王辉.智慧体育场馆建设按下“加速键”[N].中国体育报,2021-03-31(01).
[26] 李舒,张寅.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党报新闻评论功能的嬗变与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21(9):13-21.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王秋硕.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文化路径[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5):96.
[2]刘略昌.中国特色外国文学批评的生产及其国际传播路径探索——以《丹·布朗现象诠释》的海外出版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1):25.
[3]王佳琳,郭姝璇,李家志,等.疫情背景下对六家英文主流媒体中国中医药报道的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1,(06):16.
[4]程曼丽,赵晓航.共产国际的国际传播理念与实践[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2,(02):94.
 CHENG Man-li,ZHAO Xiao-hang.A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J].FUTURE COMMUNICATION,2022,(02):94.
[5]史安斌,童 桐.气候紧急状态:一种传播语境的转换[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2,(04):71.
 SHI An-bin & TONG Tong.Climate Emergency: A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cation Context[J].FUTURE COMMUNICATION,2022,(02):71.
[6]王 强.“叙事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华文化传播——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2,(05):114.
[7]姚 争,张 恒.新世纪以来中国主流纪录片国际传播策略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3,(01):88.
 YAO Zheng & ZHANG Heng.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Mainstream Documentary since the New Century[J].FUTURE COMMUNICATION,2023,(02):88.
[8]骆正林,张雨龙.“一带一路”倡议与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3,(04):32.
 LUO Zheng-lin & ZHANG Yu-long.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 Building in the New Era[J].FUTURE COMMUNICATION,2023,(02):32.
[9]吴 锋,贾思怡.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历史回顾及经验启示——基于外国来延记者群工作的视角[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3,(05):14.
[10]崔保国,杨 乐.科技企业倡导网络空间国际规范的传播策略——以微软网络安全国际规范实践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4,(01):9.
 CUI Bao-guo & YANG Le.Tech Enterprise Strategies for Advocating International Cybernorms——Take Microsoft's Cybersecurity Norms as an Example[J].FUTURE COMMUNICATION,2024,(02):9.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党报新闻评论主导功能的嬗变研究(1921—2021)”(GD23XDS06)。
作者简介:徐学明,男,讲师,博士; 岳海童,男,硕士研究生; 张寅(通讯作者),男,副教授,博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