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刘 俊,贾奕星.肯定式生成与否定式观看:人工智能技术下影像创作与接受的一个悖论[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5,(01):37-45.
 LIU Jun & JIA Yi-xing.Affirmative Generation and Negative Viewing: A Paradox of Image Creation and Reception unde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J].FUTURE COMMUNICATION,2025,(01):37-45.
点击复制

肯定式生成与否定式观看:人工智能技术下影像创作与接受的一个悖论()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5年01期
页码:
37-45
栏目:
智能传播
出版日期:
2025-02-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Affirmative Generation and Negative Viewing: A Paradox of Image Creation and Reception unde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5)01-0037-09
作者:
刘 俊12贾奕星1
(1.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4; 2.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北京100024)
Author(s):
LIU Jun & JIA Yi-xing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影像 深度伪造 主体性 影像创作 影像接受
分类号:
J91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促使影像作品的创作和接受两端都发生较为颠覆性的变化,相对而言,形成从传统的否定式生成、肯定式观看到肯定式生成、否定式观看的转变苗头乃至趋势。在影像创作层面,依托肯定式技术基底,高帧率、高清晰度的“平滑”影像形成对异质性弱影像的消除,构成视觉霸权; 基于肯定式发问机制,瞬时的影像直给取代自我否定的长线打磨,引发“心理时间”的流失; 受制于肯定式数据逻辑,平均状态的“常人”创作大行其道,“伪个性”的迷雾逐步扩散。在影像接受层面,事实否定下的深度伪造与庸常欺骗,情感否定下的面容失灵与刺点消弭,消费否定下的象征贫困与数字地租,以及观念否定下的观念重构与技术霸权,都可能对未来影像观看的接受心理形成挑战。在人工智能语境下重思技术影像,需要着重留意思辨力培养、数据库建设和音视频鉴伪等关键议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德]韩炳哲.美的救赎[M].关玉红,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9.
[2]罗枭.美的阻滞与哀悼:韩炳哲的平滑美学及其限度[J].文艺评论,2024(3):18-26.
[3][美]汤姆·冈宁,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J].范倍,译.电影艺术,2009(2):61-65.
[4][德]韩炳哲.透明社会[M].吴琼,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14.
[5][德]黑特·史德耶尔.屏幕上的受苦者[M].乌兰托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37.
[6]孙瑜无锡候美云[N].时事新报(上海)·本埠附刊,1933-5-24(2).
[7][苏]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M].张晓东,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6:127.
[8]周冬莹.影像与时间:德勒兹的影像理论与柏格森、尼采的时间哲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106.
[9][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文修订第二版)[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80.
[10]刘海龙,连晓东.新常人统治的来临:ChatGPT与传播研究[J].新闻记者,2023(6):11-20.
[11][法]米歇尔·玛丽.理解戈达尔[M].胡敌,龚金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3.
[12][美]约瑟夫·布罗茨基.小于一[M].黄灿然,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27.
[13][法]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307.
[14]戴锦华,王炎.返归未来:银幕上的历史与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129-130.
[15][法]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05.
[16][意]西蒙尼·纳塔莱.媒介的欺骗性:后图灵时代的人工智能和社会生活[M].汪让,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 7-9.
[17][匈]巴拉兹.可见的人:电影文化、电影精神[M].安利,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41.
[18][英]安德鲁·麦克斯泰.情感人工智能[M].吕欣,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3:26.
[19]施超.触及生命与爱的个人情感——论罗兰·巴特之《明室》[J].外国文学,2019(1):140-153.
[20][法]巴尔特.明室:摄影札记[M].赵克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5.
[21]韩晓强.在技术奇点时代“包扎”:贝尔纳·斯蒂格勒的电影哲学诊疗[J].电影艺术,2023(6):3-11.
[22][法]贝尔纳·斯蒂格勒.象征的贫困[M].张新木,庞茂森,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16.
[23]吴琳,陈姿和.超工业时代中的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61-65.
[24]张源.技术封建主义:数智时代的资本主义批判[N].光明日报,2024-10-11(11).
[25][法]塞德里克·迪朗.技术封建主义[M].陈荣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序言18.
[26]陈嘉映.说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86.
[27]胡翼青.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1.
[28][巴西]威廉·弗卢塞尔.技术图像的宇宙[M].李一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31.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谭铁牛,曾静平.智能传播的现实应用、理论溯源与未来构想[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02):2.
 Tan Tieniu & Zeng Jingping.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oretical Tracing and Future Concepts of Smart Communication[J].FUTURE COMMUNICATION,2018,(01):2.
[2]李思屈.AI时代的人类精神与价值传播[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02):18.
 Li Siqu.The Human Spirit and Value Propagation in the Age of AI[J].FUTURE COMMUNICATION,2018,(01):18.
[3]曾静平,刘 爽.智能广告的潜进、阵痛与嬗变[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03):9.
[4]王哲.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04):12.
[5]陈晓红.人工智能助推的传媒产业生态重构[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05):2.
[6]董秀成.受众心理视域下的智能传播伦理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06):18.
[7]吴朝晖.人工智能的过去、现状和未来[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3):2.
 Wu Zhaohui.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FUTURE COMMUNICATION,2019,(01):2.
[8]廖湘科.人工智能与超算技术牵领下的人机协同、跨媒体感知与生活服务赋能[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4):2.
 Liao Xiangke.Man-computer Collaboration, Cross-media Perception and Life Servi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upercomputing Technology[J].FUTURE COMMUNICATION,2019,(01):2.
[9]王雪莹,邵国松.延续和重构: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多重视角[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3,(01):70.
[10]刘 兢,陈芷薇.西方跨学科“人工智能—社会”讨论对新闻传播学的启示[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3,(03):2.
 LIU Jing & CHEN Zhi-wei.A Review of the Special Issue of "AI-society" of Daedalu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J].FUTURE COMMUNICATION,2023,(01):2.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重大主题影视创作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研究”(24ZD06)。
作者简介:刘俊,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贾奕星,男,硕士研究生。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5-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