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张 恒,姚 争.真实、现世与自为:媒体泛化语境下纪录片的特质问题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0,(04):61-70.
 Zhang Heng & Yao Zheng.Reality, Life and Self-reliance: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cumentary in the Context of Media Generalization[J].FUTURE COMMUNICATION,2020,(04):61-70.
点击复制

真实、现世与自为:媒体泛化语境下纪录片的特质问题研究()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0年04期
页码:
61-70
栏目:
网络文化
出版日期:
2020-08-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Reality, Life and Self-reliance: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cumentary in the Context of Media Generalization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0)04-0061-10
作者:
张 恒 姚 争
浙江传媒学院 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浙江 杭州,310018;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Author(s):
Zhang Heng & Yao Zheng
关键词:
纪录片 真实性 现世性 自为性
分类号:
J95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在媒体泛化的语境下,纪录片面临着内容和形式的双重泛化。内容的泛化主要表现为:纪实影像被过度消费,最终造成了纪录片纪实精神的泛化; 形式的泛化主要表现为:纪录片节目形态的多元及泛化。在此语境下通过对纪录片真实性、现世性和自为性三个特质的重新审视,可以厘清它与其他节目类型的边界,这是纪录片审美之追求和旨趣之所在。真实性彰显了纪录片的精神价值,它表现为纪录片“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现世性是指纪录片叙述语境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性,它是纪录片重要的类型特征。由于影像真实的审美范式被逐渐打破,现世性在纪录片类型的建构中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自为性要求纪录片的创作是非功利的,它不能被市场和消费的逻辑所左右。具有自为性的纪录片使人的生存情感得以呈现,观众可以从中领会到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8.
[2][德]黑格尔.小逻辑[M].裴瑞雪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202.
[3]吴晓明.马克思的现实观与中国道路[J].中国社会科学,2014(10).
[4]吴晓明.思想是这个时代的当务之急[N].新华日报,2014-11-05.
[5][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M].陈犀禾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46.
[6][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19.
[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郝久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5.
[8][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51.
[9][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9.
[10][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M].李自修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7.
[11][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段德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228.
[12][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51.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陈一.中国纪录片美学变化的背后——一个批判的视角[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1):45.
[2]吴保和,史晓峰.没有神明的圣殿——简谈当代西方宗教纪录片[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5):96.
[3]王伟平.对纪录片解说词的批判话语分析—— 以德国纪录片《知识就是力量——中国新精英》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5):25.
[4]王华.社会现实与纪录影像的艺术再现——论纪录片的美学底线与底线美学[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6):52.
[5]沙向明.碎片化叙事在纪录片创作领域的兴起——《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时节》的文本分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4):94.
[6]王福来,倪祥保.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回顾与检视[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6):72.
[7]吴丽颖.论新技术语境下中国电影声音创作方法 ——以影片《归来》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01):77.
[8]余权.商业化视角下纪录片的题材选择探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06):101.
[9]邓良.拟像织体中的“格里尔逊幽灵”——电视纪录片《国家记忆》(第一季)影像体系的认识论考察[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01):58.
 Deng Liang.The “Ghost of Grierson” in the Texture of Simulacra: On the Epistemology of the TV Documentary National Memory[J].FUTURE COMMUNICATION,2018,(04):58.
[10]陈可红.试论中国美术电影的三种人称叙述人形式[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02):108.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张恒,男,实验师,硕士。姚争,男,教授,博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