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晓强.道德认同研究进展与德育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150-154.
[2]黄华.社会认知取向的道德认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2(32):483-488.
[3]柳青,韩振华. 论动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青年探索,2006(1):9-10.
[4]郭虹.中国青少年与动画传播的实证研究[J].新闻大学,2003(4): 30-35.
[5]姚悦月.日本少年动漫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10(1):60-67.
[6]董小苹,王丛彦.青少年动漫爱好现状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8(9):50-59.
[7]邓智平.广东青少年动漫消费调查报告[J].青年探索,2007(1):3-5.
[8]曾毅.日本流行动漫对我国中学生的吸引力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9]郭维娜.浙江省动漫玩具消费状况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10]刘莉.动漫与自我认同的代际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1]郭虹.中国动画传播状况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
[12]池上嘉彦. 符号学入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16-17.
[1]董秀成.刍论动漫对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2):112.
[2]项仲平 黄鸣刚 凃谦.农村青少年网络行为特征分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6):108.
[3]袁蕾.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2):144.
[4]万丽慧,刘杰,文璇.青少年文化反哺:重新审视家庭场域内的交流与教育——青少年家庭内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的量化考察[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