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 北京:三联书店,2003:348
[2] 唐宏峰网络时代的影评:话语暴力、独立精神与公共空间 [J] 当代电影,2011(2):16
[3]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 王晓珏,宋伟杰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53-154
[4] 赵葆华网络影评的流行病 [J] 电影,2008(6):38
[5] 李道新网络影评的话语暴力及其权利运作的生产机制 [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4):72-73
[1]范红霞.社会网络的关系流动和价值变迁[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1):33.
[2]方建移.我国民族政策的传播学思考[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4):10.
[3]李文冰.草根文化视阈下的公众媒介素养教育[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3):26.
[4]周敏,何谦.视觉生产的狂欢与吊诡——论网络时代的视觉文化传播的价值与挑战[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3):40.
[5]曾海芳.先秦战争传播思想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2):64.
[6]刘宣文,杨帆.解读漫画:一项基于儿童视角的传播学质性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3):51.
[7]曾一果,谷,陶赋.当代中国城市形象的媒介建构与传播对话录[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4):17.
[8]韩德星.《草叶集》在中国大陆的译介与传播[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6):89.
[9]江凌.产品、符号、精神生产与品牌价值传播——以“维多利亚的秘密”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2):14.
[10]刘丹.大众传媒对城市形象的传播与意义再现——基于空间演进的视角[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