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范红霞.社会网络的关系流动和价值变迁[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1):33-37.
点击复制

社会网络的关系流动和价值变迁()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2年01期
页码:
33-37
栏目:
传播学新探
出版日期:
2012-02-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作者:
范红霞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8
Author(s):
-
关键词:
传播社会网络关系流动价值变迁
分类号:
G206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不同的社会个体建立的社会关系相互勾连,形成了一张无形的、无处不在的社会网络。我们所有的信息、观念、行为、规范、文化等等都受此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复杂的意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路径。在媒介融合和日益个人化的时代,社会个体通过传播活动不断建构和使用传播网络,并借此搭建自己的社会网络关系,从而使自己融入社会系统中。文章着重分析了社会传播中的一些具体现象,以此来说明以传播为基础的社会网络的关系流动与价值变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姚君喜传播与意义的建构——关于“传播”定义的再思考[J]当代传播2009(2):22
[2]吴飞一种新的视野——社会传播的网络分析[A]张国良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二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
[3]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董洪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13-14
[5]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EB/OL]http://wwwdocincom/p-11217300html2010-12-30
[6]吴飞社会网络分析——传播学研究的新进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201-211
[7]李游SNS的传播学特征及价值解析[J]当代传播,2009(3):70-74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方建移.我国民族政策的传播学思考[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4):10.
[2]柴志明,唐佳琳,胡芸.网络影视评论的传播与分化[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5):9.
[3]李文冰.草根文化视阈下的公众媒介素养教育[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3):26.
[4]周敏,何谦.视觉生产的狂欢与吊诡——论网络时代的视觉文化传播的价值与挑战[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3):40.
[5]曾海芳.先秦战争传播思想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2):64.
[6]刘宣文,杨帆.解读漫画:一项基于儿童视角的传播学质性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3):51.
[7]曾一果,谷,陶赋.当代中国城市形象的媒介建构与传播对话录[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4):17.
[8]韩德星.《草叶集》在中国大陆的译介与传播[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6):89.
[9]江凌.产品、符号、精神生产与品牌价值传播——以“维多利亚的秘密”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2):14.
[10]刘丹.大众传媒对城市形象的传播与意义再现——基于空间演进的视角[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5):56.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网络舆论波的传播动力机制与社会治理对策研究》(10YJCZH084)的阶段落性成果。 作者简介:范红霞,女,博士生,《当代传播》编辑部主任。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