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张连义.论茅盾的传统知识分子情结——以《蚀》《子夜》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1,(03):27-32.
点击复制

论茅盾的传统知识分子情结——以《蚀》《子夜》为例()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1年03期
页码:
27-32
栏目:
媒介社会
出版日期:
2021-06-3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1)03-0027-06
作者:
张连义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Author(s):
-
关键词:
茅盾 传统知识分子情结 政治性 文学性
分类号:
I207.4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政治性与文学性的争议是茅盾研究的一项重要议题,茅盾的传统知识分子情结是其根本原因。传统知识分子的“弘道”和“内圣”使茅盾坚持“入世”的人生理想,从参与、提出“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到参加中国共产党以及从事革命工作,都是“弘道”的体现。不过,茅盾又是一个写实主义作家,对现实人生的尊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作品的政治性。《蚀》和《子夜》是茅盾政治性与文学性复杂关系的典型文本,也是其传统知识分子情结的具体呈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吕周聚.人性视野中的《子夜》新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5-102.
[2]杨扬.上海的文学经验——小说中的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6-22.
[3][日]桑岛由美子.茅盾的政治与文学的侧面观——《子夜》的国际环境背景[J].袁睽,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3):191-210.
[4]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33-34.
[5]庄钟庆.茅盾的创作历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5.
[6]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86.
[7]赵学勇,高亚茹.茅盾“未完成”长篇小说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7(3):93-103.
[8]茅盾.茅盾全集(19卷)[M].合肥:黄山书社,2014:176.
[9]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7.
[10]丁尔纲.茅盾:翰墨人生八十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31.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谢群.论茅盾《楚辞》研究的神话学阐释[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6):102.
[2]钟桂松.关于茅盾和茅盾研究的几个问题[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4):102.
 Zhong Guisong.Several Studies on Mao Dun and Research of Mao Dun[J].FUTURE COMMUNICATION,2015,(03):102.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张连义,男,副教授,博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