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陆佳佳,安 宁.都市,抑或乡土?—— 《都市风光》中的现代性追问与作者性指认[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3,(05):114-122.
点击复制

都市,抑或乡土?—— 《都市风光》中的现代性追问与作者性指认()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3年05期
页码:
114-122
栏目:
影视艺术
出版日期:
2023-10-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3)05-0114-09
作者:
陆佳佳1安 宁2
(1.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2.浙江师范大学丝路文化与国际汉学研究院,浙江金华321004)
Author(s):
-
关键词:
《都市风光》 作者性 现代性 都市与乡土
分类号:
J905.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电影《都市风光》借由对摩登上海的景观囊括,将大众放置于“现代性”的困境之中,以“都市或乡土?”这一二元对立设置去透视彼时的民族困境,并展开对城市浮华现代性的批判。研究发现,该片代表性地呈现出袁牧之在左翼体系内的个人话语与国族意识的双重书写路径,在题材上暗合左翼文艺肌理的同时,在表述上亦兼具极具吸引力美学的叙事景观与现代性反思,从而在影像表达中凸显“作者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216.
[2]赵家璧,洪深.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第九集·戏剧集[M].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40:41.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99.
[4]冯岭.从上海到延安,袁牧之前后创作的差异与变化[J].理论月刊,2012(1):91.
[5]陈思和.论海派文学的传统[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1):1-6.
[6]聂伟.华语电影与泛亚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02.
[7]剖解.袁牧之的浪漫生活(一).电影日报(1940-1941)[N].1941-3-11.
[8]剖解.袁牧之的浪漫生活(六).电影日报(1940-1941)[N].1941-3-16.
[9]马俊山.论袁牧之的“外形的演技”[J].戏剧艺术,2016(1):83.
[10]杨新宇.朱穰丞、袁牧之与辛酉剧社[J].新文学史料,2012(2):32.
[11]史公振.五奎桥上:有“千面人”号之戏剧家袁牧之君本来面目[J].良友,1993(77):33.
[12]郑伯奇.中国戏剧运动的进路[J].艺术月刊,1930(1):7.
[13]袁庆丰.黑白胶片的文化时态:1922-1936年中国早期电影现存文本读解[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274.
[14]西子,王野,丁丁.上海中西各报对《都市风光》之批评(摘要)[J].电通画报,1935(11):10.
[15]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392.
[16]李今.从”硬性电影”和“软性电影”之争看新感觉派的文艺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3):143.
[17]明耀.评“都市风光”[N].申报,1935-10-27.
[18]佚名.新春影事谈——谈“都市风光”(二)[N].大公报(天津),1936-01-28.
[19]张语洋.多重媒介与虚拟现实视野下的《都市风光》[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12):92.
[20]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392.
[21]茅盾.子夜[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1.
[22]孙绍谊.叙述的政治:左翼电影与好莱坞的上海想象[J].当代电影,2005(6):35.
[23][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法]吉尔·德勒兹.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53.
[24]王巨才.延安文艺档案·延安影像延安电影家(一)[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5:125.
[25]史书美.性别,种族和半殖民主义:刘呐鸥的上海都会景观[J].亚洲研究,1996(4):947.
[26]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564.
[27]Victor,F.(2015).Cinema approaching reality:Locating Chinese rilm theory.Minneapolia:Unive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8]林清华.黑白之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114.
[29][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M].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41.
[30]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563.
[31][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5.
[32]刘真真.抵抗性、先锋性与暧昧性——试论袁牧之新兴“通俗剧”电影[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3(1):136.
[33]佚名.袁牧之艺人印象帖[N].金刚钻,1936-4-13.
[34]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9.
[35]赵静蓉.在传统失落的世界里重返家园——论现代性视域下的怀旧情结[J].理论与探索,2004(4):81.
[36]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毛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95.
[37]余夏云.魅惑表面和空白主体:从《上海摩登》到《银幕艳史》的表层现代主义[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9(1):311.
[38][美]玛丽·路易斯·普拉特.帝国之眼:旅行书写与文化互动[M].方杰,方宸,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9.
[39]解志熙.人生的困境与存在的勇气——论《围城》的现代性[J].文学评论,1989(5):75.
[40]程季华,朱天纬,张建勇.夏衍全集·电影剧本(上)[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43.
[41]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2.
[42][法]罗兰·巴特.S/Z[M].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6.
[43]凤吾(阿英).论中国电影文化运动[J].明星,1933(1):1.
[44]丹鹤.袁牧之研究文学,陈波儿水土不服[N].迅报,1938-10-19.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张立娜.美国独立电影的工业美学:类型实践、“制片人中心制”与作者性表达[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0,(01):58.
 Zhang Lina.Industry Aesthetics of Hollywood Independent Movies: Genre Practice, " Producer Centered System" and Authorship Expression[J].FUTURE COMMUNICATION,2020,(05):58.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电影刊物与早期中国电影产业史的互构(1921-1949)”(21CC175)。
作者简介:陆佳佳,女,副教授,博士; 安宁,女,硕士研究生。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