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李 立.从共通性到变异性:跨门类比较视野下真实观念探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3,(05):106-113.
点击复制

从共通性到变异性:跨门类比较视野下真实观念探析()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3年05期
页码:
106-113
栏目:
影视艺术
出版日期:
2023-10-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3)05-0106-08
作者:
李 立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18)
Author(s):
-
关键词:
真实观念 跨门类 推导式研究 现实主义
分类号:
J909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电影史和美术史的比较,文章发现真实观念具有共通性和变异性。共通性表现为“从技法到观念”的真实追求,呈现“感性—理性—知性”的特征,变异性表现为真实观念往往以他域汇通的方式得以证明。基于整体观的认知,秉承“事不孤起、必有其邻”的学理,文章提出如下推导:真实观念不仅在80年代电影史中以巴赞影响的方式实证,而且在80年代美术史中产生了变异。真实观念的互通拓宽了我们对现实主义的认识,现实主义在中国接受的复杂性与开放性应得到足够尊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郑洞天.一群中国年轻电影人与一个外国智者的神交[J].当代电影,2008(4):4-6.
[2]郑洞天.仅仅七年——1979—1986中青年导演探索回顾[J].当代电影,1987(1):48-56.
[3]邓烛非.新时期电影艺术中纪实性美学的发展与反思[J].北京社会科学,1986(4):40-46.
[4]戴锦华.斜塔:重读第四代[J].电影艺术,1989(4):3-8.
[5]陈犀禾.论巴赞的电影真实观念[J].当代电影,1984(1):127-132.
[6][美]尼克·布朗.巴赞:当代电影理论的背景——当代西方电影理论讲座之一[J].陈梅,译.当代电影,1987(5):61-64,60.
[7]Daniel,M.(2006).Rethinking bazin: Ontology and realist aesthetics.Critical Inquiry, 32(3):443-481.
[8]陈丹青.我的七张画[J].美术研究,1981(1):49-53.
[9]郝建.安德烈·巴赞在中国:被言说与被消减[J].当代电影,2008(4):13-17.
[10]倪震.北京电影学院故事——第五代电影前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92-93.
[11]陈旭光.从“理性美学”到“感性美学”——建国60年文艺变迁的一个视角[J].天津社会科学2009(3):92-96.
[12]高名潞.“八五美术运动”的“玄想”叙事——基于个人批评实践的反思[J].文艺研究,2015(10):128-143.
[13][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57.
[14]郝建,贾樟柯,吴丹.关于《小山回家》《小武》的对话[J].黄河,1999(4):146-166.
[15][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李浚帆,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269.
[16]杨卫,李迪.八十年代 一个艺术与理想交融的时代[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27.
[17][美]巴纳尔·康拉德.沃霍尔:七十年代的肖像[J].小武,译.世界美术,1986(1):56-57,46-47.
[18][美]詹姆逊.超越洞穴:破解现代主义意识形态的神话[A].[英]弗朗西斯·马尔赫恩.《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C].刘象愚,陈永国,马海良,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81-201.
[19]郑雪来.现代电影观念探讨[J].电影艺术,1983(10):4-14,27.
[20]安爽.20世纪80年代前期西方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以郑雪来和邵牧君的论争为中心[J].北京电影学院学院,2022(9):88-99.
[21]李泽厚.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A].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460.
[22]陈旭光.论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的“整体观”与“现代性”进程[J].创作与评论,2014(20):95-102.
[23]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 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电影理论生产机制研究”(23YJA760050)。
作者简介:李立,男,副研究员,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