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邵培仁.中国梦:作为世界电影的华莱坞[J].东南传播,2015(7):1.
[2]邵培仁,张梦晗.新世纪华莱坞高票房电影的叙事规律研究[J].现代传播,2015(3):76.
[3]刘晓玮.关于中国科幻电影的瓶颈及思考[J].美与时代,2013(6):90.
[4]邵培仁,周颖.全球化语境下华莱坞电影题材选取问题探究——以2015年华莱坞电影为例[J].新闻大学,2016(1):3.
[5]牟歌.观众偏爱进口大制作,国产科幻电影投拍需理性[EB/OL].http://www.entgroup.cn/Views/23483.shtml,2015-02-06.
[6]钟锟.二十一世纪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4.
[7]时曼卿.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D].西南大学,2015:3.
[8]胡静.浅谈中国科幻电影缺失的原因[J].文学界(理论版),2011(6):250-251.
[9]许晓琪.中国科学文化缺失科学精神之成因[J].商业文化月刊,2011(10):222.
[10]艾·菲兹利埃,卜禾.文学和电影的关系[J].世界电影,1984(2):4.
[11]姜韫霞.解读中国科幻:中国科幻文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意识[J].学术探索,2005(3):136.
[12]黄芳芳.《三体》后,中国科幻文学出路何在?[J].经济,2015(2):141.
[13]郑兆一.中国原创科幻文学的瓶颈及突破——从文理分科谈起[J].语文建设,2016(26):4.
[14]《阿凡达》营销启示录[J].中外企业文化,2010(3):71.
[15]楼育萍,黎会华.将解构进行到底——解读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J].电影评介,2010(14):54.
[16]张亚欣.从电影《长城》看中国文化输出有多远[N].中国城市报.2016-12-26.
[17]李猛.技术批判与生态反思——人工智能题材电影评析[J].电影文学,2013(13):26.
[18]邵培仁.华莱坞电影研究的新视界——《华莱坞电影研究丛书》总序[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
[1]陈旭光,周翠.“亚洲新电影”论——20世纪以来的亚洲新电影导演和“亚洲新电影”[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1):52.
[2]王昀.消失的边界:华语电影的魔幻景观与传统重构[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1):57.
[3]戴哲.全球流行文化与都市爱情电影的生产
——以华莱坞为视角[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2):74.
[4]邵培仁,周颖.耳边的地方感:华莱坞电影中的方言[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01):91.
Shao Peiren & Zhou Ying.A Sense of Place Perceived through the Ear-Dialects in Huallywood Movies[J].FUTURE COMMUNICATION,2017,(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