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付晓.论香港电视新浪潮的探索价值(1975—1980)…[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03):94-99.
 Fu Xiao.On the Exploration Value of the New Wave of Hong Kong Television(1975 -1980)[J].FUTURE COMMUNICATION,2016,(03):94-99.
点击复制

论香港电视新浪潮的探索价值(1975—1980)…()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6年03期
页码:
94-99
栏目:
影视文化
出版日期:
2016-06-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On the Exploration Value of the New Wave of Hong Kong Television(1975 -1980)
文章编号:
1008-6552(2016)03-0094-06
作者:
付晓
合肥工业大学 人文与素质教育中心,安徽 合肥,230009
Author(s):
Fu Xiao
关键词:
电视 香港身份 性别权力 电影语言 传播现代性
分类号:
J905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1975至1980年间的香港电视新浪潮是香港电视史上的一段空前绝后的探索期,它受益于当时尚未企业化和制度化的香港电视文化生态,以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发挥新浪潮导演的作者个性,通过电视影片的创作,在探寻香港身份、探究性别权力和电影语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在新闻传播伦理上体现了深刻的现代性的价值诉求。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田.新导演遗珠篇[J].大特写,1976(20):32.
[2] 迈子.摩尼卡.新浪潮导演前传“叁”——天骄谭家明[J].香港电影,2010(5):104-111.
[3] 吕大乐.家在香港[A].李焯桃.第十二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刊——香港电影与社会变迁[C].香港:香港临时市政局,1998:87.
[4] 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384.
[5] 舒琪.许鞍华的电视时期[A].第十二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刊——香港电影与社会变迁[C].香港:香港临时市政局,1998:45.
[6] 杨师群.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7] 吕大乐.那似曾相识的七十年代[M].香港:中华书局,2012:33.
[8] 周蕾.写在家国之外[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101.
[9] 卓伯棠.香港电影新浪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56.
[10] 杜杜,培昕.访谭家明 问七女性[N].大拇指,1976-12-03.
[11] 孙宝玲.你拍电视,我不放心[J].大特写,1977(26):46.
[12]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59.
[13] 冯礼慈.谭家明:变奏(2)[J].号外,1987(128):15.
[14] [美] 桑塔格.反对阐释[M].程巍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2003:229.
[15] [德]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6:331.
[16] 卓伯棠,罗卡.十五位影视工作者的回顾[A].第二十三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刊——香港电影新浪潮——二十年后的回顾[C].香港:香港临时市政局,1999:132.
[17] 章陶.从《狮子山下》看港台变迁[A].第十二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刊——香港电影与社会变迁[C].香港:香港临时市政局,1998:54.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谭乐慧.论电视读书节目困境突围的路向[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3):90.
[2]何煜.媒介融合与电视媒体资源的数字化转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6):41.
[3]韩小龙.电视生态美学研究意义之探索[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4):45.
[4]程郁儒.电视记录的“场”特性[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5):86.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文化交汇视域下的香港电影新浪潮研究(1978—1984)”(13YJC760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付 晓,男,讲师,博士生。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