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王淑华,何 丽,姚 晔.透明之爱:社交媒体“晒恩爱”的仪式过程与新型亲密关系建构[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3,(02):95-105.
点击复制

透明之爱:社交媒体“晒恩爱”的仪式过程与新型亲密关系建构()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3年02期
页码:
95-105
栏目:
网络文化
出版日期:
2023-04-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3)02-0095-11
作者:
王淑华1何 丽2姚 晔1
(1.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2.浙江传媒学院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浙江杭州310018)
Author(s):
-
关键词:
晒恩爱 仪式过程 亲密关系 阈限 透明之爱
分类号:
C912.11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在社交媒体“晒恩爱”成为当代青年日常生活的常态,其既是诉说浪漫关系和爱情故事的新实践,也是当代青年的一种成长仪式。本研究对16名青年进行深度访谈,试图从仪式实践切入,阐释“晒恩爱”在个体生命进程中的意义及其对新型亲密关系建构的影响。文章首先从官宣、热恋、紧张、分手等四个关键时刻出发,分析晒恩爱仪式的传播特征,其次分析晒恩爱仪式过程中显现出的人、物和结构的三重组合如何对个体生命历程及恋爱关系发挥作用,最后指出:这种新型亲密关系“透明之爱”对个人成长、亲密关系和爱情记忆等三方均呈现出数字化特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吴飞,李佳敏.虚拟现实:共情传播的技术实现路径探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178-184.
[2] [美] 詹姆斯·W.凯瑞,[加] G.斯图尔特·亚当.作为文化的传播[M] .丁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21.
[3] [法] 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M] .张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0,137,139.
[4] [英] 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 .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5,128,3,15,169,56-57.
[5] [美] 罗兰·米勒.亲密关系(第6版)[M] .王伟平,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253.
[6] [德] 尼克拉斯·卢曼.作为激情的爱情——关于亲密性编码[M] .范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03-104.
[7] [美] 威廉·雷迪.感情研究指南:情感史的框架[M] .周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365-366.
[8]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M] .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00.
[9] 李海燕.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爱情的谱系[M] .修佳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328.
[10] 高寒凝.亲密关系的实验场:“女性向”网络空间与文化生产[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20(3):127-139.
[11] [美] 珍妮·A·拉德威.阅读浪漫小说[M] .胡淑陈,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20:12.
[12] Orosz,G.Szekeres,et al.Elevated romantic love and jealousy if relationship status is declared on Facebook(2015).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214.
[13] 王瑶,晏青.从文化到展演:中国节日在社交媒体的话语竞合——以爱情节日在微信传播为例[J]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9(2):22-35.
[14] Mistry,H.(2015). Facebook official: the attitudes towards 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and Social Science, 1(2): 76-90.
[15] Hultgren,K.A.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the digital age: Exploring technology's impact on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maintenance, and dissolution.Retrieved January 1,2013,from https://repository.arizona.edu/handle/10150/297651.
[16] 张雯宜.影像传播与亲密关系:社交网络秀恩爱仪式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2014.
[17] 董晨宇,段采薏.反向自我呈现:分手者在社交媒体中的自我消除行为研究[J] .新闻记者,2020(5):14-24.
[18] 潘旭明,潘虹宇,周思琦.亲密关系陷阱:“情感诱惑”行为的质性研究[J] .青年研究,2020(5):48-60+95.
[19] 邱鸿峰.弹性动机、群内等级、信任物化:关系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约会与风险控制[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49-63+127.
[20] Fox, J.,Osborn, J.L. & Warber, K.M.(2014).Relational dialectics and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The role of Facebook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 escalation, maintenance, conflict, and dissolu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35: 527-534.
[21] 李镓,何超彦.模因在青年网络流行文化中的作用模式研究——以“官宣”体为例[J] .东南传播,2019(11):76-80.
[22] 施旭升.仪式·节日·狂欢——戏剧艺术的精神原型[J] .民族艺术研究,2019(5):79-81.
[23] [法]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M] .王志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4.
[24] 徐鲁亚.维克多·特纳与恩丹布的神秘仪式——《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导读[A] .庄孔韶.人类学经典导读[C]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25.
[25] 陆晔,赖楚谣.短视频平台上的职业可见性:以抖音为个案[J] .国际新闻界,2020(6):23-39.
[26] [丹麦] 施蒂格·夏瓦.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M] .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31,152.
[27] 王淑华.平民生活博客的角色表演及其互动发展[J] .重庆社会科学,2010(8):93-97.
[28] [德] 马丁·布伯.我与你[M] .任兵,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8:95.
[29] [德]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留声机 电影 打字机[M] .邢春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1.
[30] [英]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M] .夏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96.
[31] [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下册)[M] .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748.
[32] 韩炳哲.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M] .关玉红,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45.
[33] 潘忠党,於红梅.阈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潜能——一个重新想象传播的维度[J] .开放时代,2015(3):140-157+8-9.
[34] Wilson,M.(1954).Nyakyusa ritual and symbolism.American Anthropologist,56(2): 228-241.
[35] 孙卫华,刘亚楠.仪式展演与象征抵抗:Cosplay的仪式实践与阈限空间[J] .当代传播,2022(3):78.
[36] [德] 韩炳哲.透明社会[M] .吴琼,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58-59.
[37] [美] 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M] .成伯清,淡卫军,王佳鹏,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70.
[38] [德] 韩炳哲.精神政治学[M] .关玉红,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91.
[39] 王鸿宇,蓝江.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情感——从生活到生产,再到权力治理[J] .国外理论动态,2021(1):114-124.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异化与回归:社会加速时代青少年网络粉丝文化的培育引导”(22NDJC115YB)。
作者简介:王淑华,女,副教授,博士; 何丽,女,讲师; 姚晔,女,硕士研究生。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3-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