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张爱军,曲家谊.Sora文生视频模式下微观国际传播生态的运行可能:驱动、冲突、平衡[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5,(01):26-36.
点击复制

Sora文生视频模式下微观国际传播生态的运行可能:驱动、冲突、平衡()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5年01期
页码:
26-36
栏目:
国际传播
出版日期:
2025-02-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5)01-0026-11
作者:
张爱军曲家谊
(西北政法大学网络政治传播研究院,陕西西安710122)
Author(s):
-
关键词:
Sora 文生视频 微观国际传播 传播生态
分类号:
G206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微观国际传播生态运转的背后实质上遵循了以人为本、传播美学、双向对话及国家立场的传播理念。在传播理念的指引下,微观传播生态形成生态边界,处于动态平衡的运行状态。Sora文生视频模式下的赋能逻辑符合微观国际传播生态的运行理念,具有驱动微观国际传播生态运行的合理性。这一模式的通用性增强个体传播权利、生成性提升个体传播能力、沉浸式传播改善个体传播效力。Sora文生视频模式也有微观国际传播生态内外边界消解、与国际传播理念及本质追求相冲突的可能。其可能会消解个体—智能技术的主体边界、真实—虚假的内容边界、虚拟—现实的空间边界、本土—国际的文化边界、宏观—微观的国际传播生态边界。以国际传播的本质追求和传播理念为指引,调动多种传播要素适应文生视频传播模式实现内部整合,微观运行与宏观相协调实现外部耦合,探寻Sora文生视频模式下微观国际传播生态的平衡可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崔乃文.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N].人民日报,2023-2-28(05).
[2]陈来.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N].光明日报,2017-3-20(15).
[3]林玮.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个体实践[J].神州学人,2023(2):14-17。
[4]方兴东,钟祥铭,谢永琪.全球共通:重新定义国际传播——重估国际传播的本体与时代使命[J].传媒观察,2024(6):48-57.
[5]吴学琴.从ChatGPT到Sora:意识形态话语的“真相”审视[J].思想教育研究,2024(8):75-83.
[6][美]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文化的控制范式[M].邵志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6.
[7]田晓,胡正荣.构建基于全球传播生态的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体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12):65-68.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9][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8:5.
[10]费孝通.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J].中国社会科学,2000(1):37-52.
[11]王杰.审美人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95.
[12]从云飞, 贾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建构与路径选择[J].新闻爱好者,2024(7):49-52.
[13]于洋.传播美学与国际传播理论创新[J].中州学刊,2024(8):170-176.
[14]莫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国际传播理念的开创性意义[J].东岳论丛,2024(7):14-23.
[15]刘艳房.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科学内涵、建构价值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7):70-77.
[16]曾祥敏, 翁旭东.国家叙事与个体话语的弥合:优秀传统文化媒介化的实践逻辑和行动方法[J].新闻与写作, 2024(2):14-24.
[17]喻国明, 滕文强.Sora作为“世界模拟器”:媒介连接力的价值升维与场域重塑[J].传媒观察,2024(4):20-26.
[18]喻国明, 苏健威.从Sora到AGI:智能媒介的升维与全新场景体验时代的到来[J].编辑之友,2024(6):39-45.
[19]涂良川. Sora“抽象—具象”生成逻辑的真理观叙事[J].思想理论教育, 2024(5):19-26.
[20]赵红勋, 王佳慧.拟造的“真实”:Sora的叙事逻辑及其伦理边界[J].新闻爱好者, 2024(7):22-26.
[21]刘金波.从ChatGPT到Sora:“超级媒介”的意向性[J].新闻与传播评论, 2024(3):1.
[22]李华君, 康敏晴.故事还原、具身体验与主体回归:中国故事的沉浸式传播[J].新闻春秋, 2023(2):41-49.
[23]唐润华.用共情传播促进民心相通[J].新闻与写作,2019(7):1.
[24]方兴东,何可,谢永琪.Sora冲击波与国际传播新秩序——智能传播下国际传播新生态、新逻辑和新趋势[J].对外传播, 2024(4):14-18.
[25]张一.提升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效度[N].光明日报, 2018-5-28(06).
[26]李红.图像中的国家形象: 基于视觉框架的考察[J].新闻大学, 2022(3): 22-32.
[27]陈红薇, 杨健林.技术时代人类主体性危机的预言——论《响尾蛇行动》中的双重技术越界[J].当代外国文学, 2021(1):5-12.
[28]张爱军, 郭镇毓.媒介技术本体论视角下Sora引发的媒介范式革命[J].学术界, 2024(5):75-86.
[29]吴瑛, 徐昊东.专业主义与东方主义的激荡:西方涉华国际新闻事实核查机制研究[J].新闻界, 2023(3):26-38.
[30]孟建, 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 2006(7):24-27.
[31]何静, 沈阳.作为虚拟与现实双向窗的Sora:重塑媒介实践与传播生态[J].新闻与写作, 2024(5):71-80.
[32]黄鸣奋.VR、元宇宙与Sora:“现实”的前瞻性定位[J].中国文艺评论, 2024(4):4-17.
[33]韩博,胡正荣.Sora 代表的“世界模拟”人工智能变局及应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3-25(07).
[34]杨皓晖, 曾遂今.传播生态学与电视音乐文化传播[J].求索, 2007(7):188-189.
[35]崔波, 黄智尚.AI涌现:国际传播生态新物种、新范式和新秩序[J].出版广角, 2024(3):21-27.
[36]陶祺谌.新时代中国形象“自塑”的关键[N].中国教育报,2023-3-2(05).
[37]吕璟, 潘知常.跨文化传播中的“身体在场”:中国形象的场域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 2022(8):105-113.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研究(23ZDA086)。
作者简介:张爱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曲家谊,女,硕士研究生。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5-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