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彭宇灏,王若璇.当代青年短视频中“成人孩童化”的现象表征及其感觉结构分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4,(06):122-130.
点击复制

当代青年短视频中“成人孩童化”的现象表征及其感觉结构分析()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4年06期
页码:
122-130
栏目:
影视艺术
出版日期:
2024-12-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4)06-0122-09
作者:
彭宇灏1王若璇2
(1.浙江传媒学院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2.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天津 300350)
Author(s):
-
关键词:
成人孩童化 短视频 感觉结构 当代青年 模因
分类号:
G206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当前在短视频中兴起了“成人孩童化”的热潮,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代青年在社会结构性张力中的自我嘲解和象征性逃避,短视频则为其提供了技术可供性。作为一种短视频空间中的“自我呈现”,当代青年通过外在形象的特效化、语言表达的卖萌化和消费选择的童趣化,塑造了孩童化的外在形象并开展交流实践,形成系统的表达策略。对“童年消逝”的心理补偿、本我的表达欲望和趣味的探索则构成当代青年在短视频开展“孩童化”扮演的感觉结构。当代青年的“成人孩童化”一方面能在适度的范围内促进创造力和社会文明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应警惕其在消费主义的异化下成为臣服于资本和流量的“符号空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英]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革命[M].倪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57.
[2][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M].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43.
[3] Papacharissi,Z.( 2015).Affective publics and structures of storytelling: Sentiment,events and mediality.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19( 3):307-324.
[4][美]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3.
[5][美]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M].周逵,刘菁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204.
[6]李佳咪.视频化生存:媒介实践与文化景观[J].新闻与写作,2022(4):4.
[7]彭兰.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293.
[8]彭兰.连接与反连接:互联网法则的摇摆[J].国际新闻界, 2019(02): 20-37.
[9]熊亦冉.作为社会建构的时尚[J].民族艺术,2022(02):157-168.
[10][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2卷[M].林陵,史敏徒,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1:95.
[11]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99.
[12]郗浩丽.温尼科特过渡客体理论的发展线索[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7-104.
[13][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2.
[14] Lesnik-Oberstein, K.(1994).Children's literature:Criticism and the fictional child.Oxford: Clarendon Press.
[15] 倪翠.当代“佛系青年”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24):382-384.
[16][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3.
[17] 马中红.脱逸:青年亚文化的美学趣味[J].探索与争鸣,2013(12):26-28.
[18][德]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丁扬忠,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0:62.
[19] 王一川,等.中国故事的文化软实力[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33.
[20] 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7.
[21] 赵华.对“网络红人”形成原因的伦理反思[J].道德与文明,2007(05):92-95.
[22][英]玛尔考姆·波微.拉康[M].牛宏宝,陈喜贵,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28.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张玲玲.浅析互联网混剪短视频的形构与变迁——基于“融合文化”与“混合文化”视角的比较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2):33.
[2]邓元兵,李慧.CIS视角下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以重庆市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2):90.
 Deng Yuanbing & Li Hui.Urban Image Cre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Tik Tok Plat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S——Take Chongqing as an Example[J].FUTURE COMMUNICATION,2019,(06):90.
[3]李文玲.视觉文化语境下移动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3):60.
 Li Wenling.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Mobile Short Video in the Context of Visual Culture[J].FUTURE COMMUNICATION,2019,(06):60.
[4]曾静平,卫玎.5G赋能短视频在中国科学传播体系中的内容重构与价值体现[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6):28.
[5]陶贤都,水蓝薇.澎湃新闻“城市漫步”栏目城市形象传播的特色及启示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0,(03):89.
[6]张培培.网红“工厂”:MCN机构的发展历程、兴起逻辑及未来趋势[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1,(01):48.
[7]蔡之国,孔令淑.价值引领视域下短视频的文化狂欢与规训治理[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1,(03):78.
 Cai Zhiguo & Kong Lingshu.Cultural Carnival and Governance of Short Video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Guidance[J].FUTURE COMMUNICATION,2021,(06):78.
[8]刘 峰,严三九.空间重构与自我呈现逻辑变化:青年短视频传播伦理失范动因探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4,(01):60.
[9]刘瑞一,矫立斌.网红“出海”: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向度与效果评估——基于阿木爷爷YouTube官方账号网友留言的实证分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4,(04):53.
 LIU Rui-yi & JIAO Li-bin.Internet Celebrity “Going Abroad”: An Important Dimension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Build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omments from Netizen on Grandpa Amu’s official YouTube account[J].FUTURE COMMUNICATION,2024,(06):53.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彭宇灏,男,讲师,博士; 王若璇,女,讲师,博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