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达.试论博物馆对外展览建构国家形象的价值与路径[J].东南文化,2018(5):107-114.
[2] 范红,苏筱.国家形象与文化符号体系的战略传播——基于日本文化符号传播实践的考察[J].现代传播,2022(6):77-86.
[3] 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4] 钟新,蒋贤成,王雅墨.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共情传播: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策略及效果分析[J].新闻与写作,2022(5):25-34.
[5] Buhmann, A.& Ingenhoff, D.(2015).The 4D model of the country image: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77(1): 102-124.
[6] 范红.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与传播策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41-152.
[7] 丁宁.艺术博物馆:文化表征的特殊空间[J].浙江社会科学,2000(1):143-150.
[8] 何泉.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路径重塑——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例[J].传媒,2023(19):54-56.
[9] 李彪.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折扣”与应对[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24):24-31.
[10] 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框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99-104.
[11] 季乃礼.国家形象理论研究述评[J].政治学研究,2016(1):104-113.
[12] 荆学民,李彦冰.政治传播视野: 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国家理念析论——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为理论基点[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11):15-20.
[13] 沈捷.国家形象片的文化超越策略和效果研究[J].编辑之友,2012(9):82-85.
[14] 孙有中,吴东英.全球本土化视角下的跨文化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2.
[15] 焦梦,吴琼静.以媒体融合手段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J].对外传播,2021(1):47-49.
[16] 姚志奋.国家形象对外“转文化”传播的理论重构与实践选择——以辜鸿铭与李子柒的文化传播为例[J].理论导刊,2021(10):96-101.
[17] 邵彦敏,陈婕.以主流媒体融合创新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影响力[J].云南社会科学,2022(5):95-101.
[18] 金元浦.全球本土化、本土全球化与文化间性[J].国际文化管理,2013(1):11-16.
[19] Monceri, F.(2019).Beyond universality: Rethinking transculturality and the transcultural self.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14(1):78-91.
[20][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 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英文影印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
[21] Baker, W.(2021).From intercultural to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2(3):280-293.
[22] 陈思甜.转文化传播:缘起、演进与本土化可能[J].青年记者,2023(21):69-72.
[23] 杨位擎,罗秋菊.自媒体语境下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地理想象建构——以YouTube李子柒短视频受众为例[J].人文地理,2024(1):8-16.
[1]杜志红.国家形象的媒介话语表达与认同策略
——兼议《中国国家形象片》[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6):8.
[2]刘立华 谢静.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国家形象话语建构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6):9.
[3]梁晓波,张晓琳,谭桔玲.国家形象主流新闻网站跨文化认知建构与传播[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