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2]周剑云,汪煦昌.影戏概论[A].1924:23—24.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11.
[3][英]马修.D.约翰逊.战地之旅:早期外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构建[J].张华,译.当代电影,2018(1):71-79.
[4][美]汤姆·冈宁.纪实影像之前:早期非剧情电影及“景观”美学[J].严毓倩,译.电影艺术,2015(5):101-108.
[5]顾肯夫.《影戏杂志》发刊词[A].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11.
[6]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实电影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41.
[7][荷]尤里斯·伊文思.摄影机和我[M].七海出版者,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127.
[8][荷]约·伊文思.我是怎样摄制“四万万人民”的[J].何振淦,译.中国电影,1958(12):68.
[9][法]罗贝尔·戴斯唐克,尤里斯·伊文思.尤里斯·伊文思或一种目光的记忆[A].王志敏.理论与批评:电影的类型研究[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23.
[10][美]T.克里斯托弗·杰斯普森.美国的中国形象(1931-1949)[M].姜智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97.
[11][美]哈罗德·伊萨克斯.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5-21.
[12]叶淑兰.权力·文化·心理:国家自塑与他塑形象鸿沟的生成动力[J].探索与争鸣,2023(8):96-108.
[13][加]托·吴沃.拍摄文化大革命:评《愚公移山》兼论伊文思的纪实电影创作[J].单万里,译.世界电影,1999(1):31-50.
[14]张献民.与克劳德·朗兹曼谈《浩劫》[J].当代电影,2004(5):85-89.
[15]张同道.中国表情:读解安东尼奥尼与伊文思的中国影像[J].当代电影,2009(3):94-96.
[16]张同道,刘兰.格里尔逊模式及其历史影响[J].电影艺术,2008(4):147-151.
[17]曹青.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形象:英国电视对华报道话语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107-108.
[18]Mosher,S.W.(1990).China misperceived: American illusions and Chinese reality.New York: Basic Books.
[19]周宁.跨文化形象学:思路、出路或末路[J].东南学术,2014(1):83-90,247.
[20]钱林森.光自东方来——法国作家与中国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290.
[1]韦路,姜加林,胡雨濛.中国形象研究在中国——“中国形象”研究论文的主题元分析(2000—2018)[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2):46.
Wei Lu,Jiang Jialin & Hu Yumeng.Research on China’s Image in China——Thematic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Papers on “Chinese Image”(2000-2018)[J].FUTURE COMMUNICATION,2019,(02):46.
[2]朱依拉.中国形象的影像书写与传播路径——以中国主流纪录片日本传播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4,(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