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建国.陈嘉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论断之形成[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1):87-92.
[2] 胡邦盛.我国对外宣传工作如何实现精准传播[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7):62-65.
[3] 陈日浓.中国对外传播史略[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2.
[4] 胡邦盛.论中国国际传播的理论转型和实践转向[J].国际传播,2016(1):1-9.
[5] 陆地,高菲.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3-57.
[6] 张昆.重视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与传播[J].今传媒,2005(9):7-12.
[7]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
[8] 郭可.当代对外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2.
[9] 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54.
[10] 张功臣.外国记者与近代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50-162.
[11] 朱卫国.廖承志在香港筹建八路军办事处[N].人民政协报,2008-12-11(5).
[12] 王纪刚.这里是延安——中国共产党对外如何讲好革命故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85.
[13] 万京华.新华社与抗日对外宣传[J].中国出版,2015(15):29-32.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98.
[15] 金城.延安交际处回忆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6.
[16][英]冈瑟·斯坦.红色中国的挑战[M].马飞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79.
[17] 沈苏儒.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79.
[18]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做好2022年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和丝路书香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EB/OL].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103339.shtml.
[19] 姚遥.新中国对外宣传史:建构现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5.
[20] 文秋芳.国际传播能力、国家话语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兼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双轮驱动”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7-23.
[21] 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
[22] 高金萍.中国国际传播的故事思维转向[J].中国编辑,2022(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