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ohanssen,J.(2018).Towards a psychoanalytic concept of affective-digital labour.Media and Communication,6(3):22-29.
[2] Wahl-Jorgensen,K.(2019).Emotions.media and politics.Cambridge,UK: Polity.
[3]袁光锋.“众怒”的年代:新媒介、情感规则与“愤怒”的政治[J].国际新闻界,2020(9):6-22.
[4]谢金林.网络政治抗争类型学研究——以2008—2010年为例[J].社会科学,2012(12):25-34.
[5]董天策.从网络集群行为到网络集体行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及相关研究的学理反思[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80-99.
[6]董天策,梁辰曦.究竟是“网络群体性事件”还是“网络公共事件”抑或其他?——关于“网络舆论聚集”研究的再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1):87-102.
[7]陈相雨,丁柏铨.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的情感逻辑及其治理[J].中州学刊,2018(2):166-172.
[8]郭小安.舆论引导中情感资源的利用及反思[J].新闻界,2019(12):27-37.
[9][意]史华罗.中国历史中的情感文化——对明清文献的跨学科文本研究[M].林舒俐,谢琰,孟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27.
[10]王立峰.惩罚的哲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66.
[11][美]肯尼斯·博克.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话语批评[M].常昌富,顾宝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1.
[12]朱力,朱志玲.转型期的社会结构性怨恨:概念、形态和特征[J].中国图书评论,2015(4):12-22.
[13][苏格兰]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0-112.
[14][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72.
[1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16][美]刘易斯·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1.
[17]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44-245.
[1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25.
[19]雷大川.权力即是情感:儒家政治社会化理念探析——兼论政治传播研究的新理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1-24.
[20]Lyman,P.(2004).The domestication of anger: The use and abuse of anger in politics.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7(2):133-147.
[21]庞金友.网络时代“后真相”政治的动因、逻辑与应对[J].探索,2018(3):78.
[22]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81.
[23][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伟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