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民安.隐私权的比较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298.
[2] 李延舜.公共场所隐私权研究——法理、要素及类型[J].法学论坛,2018(6):94-104.
[3] 李丽峰,李岩.人格权:从传统走向现代——理论与实务双重视角[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239.
[4] Spencer,S.B.(2002).Reasonable expectations and the erosion of privacy.San Diego Law Review,39(3):843-916.
[5] 傅强,刘宇航.公共场所隐私权法律保护研究——以公共场所摄像头的管理为视角[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03-109.
[6] 张新宝.我国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的发展[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2):11-16.
[7] 张新宝.隐私权研究[J].法学研究,1990(1):56-67.
[8] 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487.
[9] 张新宝.论公共场所的隐私权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12.
[10] Rosen,J.(2000).Privacy in public places.Cardozo Studies in Law and Literature,12(1):167-192.
[11] [美]阿丽塔.L.艾伦.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M].冯建妹,等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139.
[12] 张民安,宋志斌.侵扰他人安宁的隐私侵权——家庭成员间、工作场所、公共场所、新闻媒体及监所狱警的侵扰侵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321.
[13][美]罗伯特·斯考伯.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赵乾坤,周宝曜,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45.
[14] 王四新,周净泓.网络空间隐私权的保护研究——基于公共场所隐私权理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