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锦.福柯的“异托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28.
[2] 陈瑜.感知钝化·功能弱化·行动强化——重新理解现代电影“突破叙事性”问题[J].学术月刊,2011(12):113-121.
[3]Hetherington,K.(1997).Badlands of modernity:Heterotopia and social ordering.London:Routledge Press.
[4]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何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5.
[5] 胡承伟.罗西里尼论电影[J].电影艺术译丛,1979(1):291-302.
[6] [法]米歇尔·福柯.激进的美学锋芒[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
[7] [法]M.福柯.另类空间[J].王喆,译.世界哲学,2006(6):52-57.
[8] 何雪松.空间、权力与知识:福柯的地理学转向[J].学海,2005(5):44-48.
[9] [美]汤姆·冈宁.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J].范倍,译.电影艺术,2009(2):61-65.
[10] 张锦.福柯社会空间“异托邦”思想研究[J].文化与诗学,2013(1):103-130.
[11] 张一玮.异质空间与乌托邦——一种都市文化批评的视角[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6):16-21.
[12] 孔朝蓬.符号背后的“空无”——罗兰·巴特的隐喻世界与东方电影的意象构成[J].当代电影,2017(9):37-40.
[13] 陈红.从本雅明“废墟”美学看白先勇《台北人》[J].华文文学,2017(1):10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