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1.
[2]钟怡.新时代政治传播策略的“日常生活化”转向[J].中州学刊,2020(6):166-172.
[3]苏颖.国外政治传播新转向:政治品牌的发生、运作与争议[J].国外社会科学,2020(4):100-113.
[4][美]博耶.数学史(上)[M].秦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5-7.
[5]陈世华.大数据传播研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J].国外社会科学,2019(4):122-132.
[6]师文,陈昌凤.分布与互动模式:社交机器人操纵Twitter上的中国议题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0(5):61-80.
[7]陈昌凤,徐芳依.智能时代的“深度伪造”信息及其治理方式[J].新闻与写作,2020(4):66-71.
[8]苗争鸣,尹西明,许展玮,陈劲.颠覆性技术异化及其治理研究——以“深度伪造”技术的典型化事实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0(12):83-98.
[9]李怀胜.滥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刑事制裁思路——以人工智能“深度伪造”为例[J].政法论坛,2020(4):144-154.
[10][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7.
[11]吴冠军.健康码、数字人与余数生命——技术政治学与生命政治学的反思[J].探索与争鸣,2020(9):115-122,159.
[12]栾轶玫,张雅琦.人设奴役与数字劳工——异化理论视角下的直播带货[J].传媒观察,2020(10):19-26.
[13][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89.
[14]付宁.中国环境抗争事件的媒介逻辑分析[D].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15]于雪.基于媒介化抗争视角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与治理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