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郭 淼,檀晓涓.人脸识别技术对数字个体的增权与抑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1,(02):52-58.
 Guo Miao & Tan Xiaojuan.The Empowerment and Suppression of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J].FUTURE COMMUNICATION,2021,(02):52-58.
点击复制

人脸识别技术对数字个体的增权与抑制()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1年02期
页码:
52-58
栏目:
杜会治理传播
出版日期:
2021-04-2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The Empowerment and Suppression of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1)02-0052-07
作者:
郭 淼檀晓涓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Author(s):
Guo Miao & Tan Xiaojuan
关键词:
人脸识别 数字个体 社会权利
分类号:
G206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生物识别技术,是数字时代对个体信息收集使用的最新探索。在数字化社会和技术理性主导治理思维的背景下,人脸识别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各个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对生物信息的使用流程包括采集、存储、流通、应用,在使用个体信息的过程中,人脸识别塑造新的信息传播和应用生态,并对数字个体的权利产生增权和抑制的双重效果。技术本身的工具性决定技术对个体的延伸,技术对个体权利的抑制是人对技术应用和规制的不完全,最终对技术使用进行规制和透明化处理是“技术为人”未来转变的必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赵精武.《民法典》视野下人脸识别信息的权益归属与保护路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21-29.
[2]刘婧雯,郭漫雪. 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研究[A]. 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2017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中国通信学会,2017:4.
[3]工宇.生物识别与隐私权保护之法律冲突及其协调[J].科技与法律,2009(6):25-28.
[4]彭兰.人一机文明:充满“不确定小生”的新文明[J].探索与争鸣,2020(6):18-20.
[5]胡凌.个人私密信息如何转化为公共信息[J].探索与争鸣,2020(11):27-29.
[6]肖唐镖.中国技术型治理的形成及其风险[J].学海,2020(2):76-82.
[7]郭小平,秦艺轩.解构智能传播的数据神话:算法偏见的成因与风险治理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9):19-24.
[8]汝绪华.算法政治:风险、发生逻辑与治理[J].夏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27-38.
[9]彭兰.“液态”“半液态”“气态”:网络共同体的“三态”[J].国际新闻界,2020(10):31-47.
[10]展宁.伊莱休·卡茨与大众传播研究:半个多世纪的学术演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10):5-22,126.
[11]王俊秀.数字社会中的隐私重塑——以“人脸识别”为例[J].探索与争鸣,2020(2):86-90,159.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系统安全协同防护体系研究”(19ZDA127); 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预警视角下移动社交平台生态环境焦虑与知情权研究”(20FX—51)。
作者简介:郭淼,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 檀晓涓,女,硕士研究生。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