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3):39-50.
[2]梁启超.变法通议·论译书[A].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36:66.
[3]曾觉之.我们在中国应当怎样提倡科学[J].科学月刊, 1933(1):5-9.
[4]任鸿隽.《科学》三十五年回顾[J].科学,1951(增刊号):1-3.
[5]常年会纪事[J].科学,1917(1):71-72.
[6]编者.中国科学社总章[J].科学,1916(1):128-135.
[7]龚维忠,黄林.民国科技史视野下《科学画报》传播特征的现实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6):135.
[8][德]梅加夫.科学与近世文明[J].任鸿隽,译.科学,1918(4):307-312.
[9]任鸿隽.人生观的科学或科学的人生观[N].努力周报,1923-5-20.
[10]杨铨.科学的人生观[J].科学,1920(11):1111-1119.
[11]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发起旨趣书[J]. 科学的中国,1933(1):2.
[12][美]Bernal.科学与战争[J].陈燕贻,译.科学,1940(1):1-4.
[13]任鸿隽.科学与国防[N].大公报,1934-3-18.
[14]李晓舫.建国与科学[J].科学,1947(12):353-354.
[15]任鸿隽.关于发展科学计划的我见[J].科学,1946(12):247-248.
[16]刘咸.前言[J].科学,1936(10):788.
[17]顾毓琇.七科学团体联合年会的意义与使命[J].科学,1936(10):794-795.
[18]刘咸.本社第二十一次年会记事[J].科学,1936(10):872-883.
[19]胡朴安.二十年学术与政治之关系[J]. 东方杂志,1924(1):3.
[20]黄枬森.政治其形,学术其神——对《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一种新解读[J].高校理论战线,2009(12):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