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蒋建国,李颖.网络涂鸦表情包:审丑狂欢抑或娱乐的大麻[J].探索与争鸣,2017(1):131-136.
[2]刘仰.为何中国的表情包打遍天下无敌手?[EB/OL].http://www.blog.sina.com.cn/liuyangzhi,2017-9-20.
[3]孟华.汉字主导的文化符号谱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12-87.
[4]申小龙.汉字人文精神论[J].江苏社会科学,1995(4):111-115.
[5]骆冬青.论中国美学的“汉字学转向”[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8-91.
[6]何九盈.汉字文化学(第2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86-91.
[7]McLuhan,M.(1964).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New York:McGraw-Hill Press.
[8][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2-112.
[9][德]扬·阿斯曼,陈国战.什么是“文化记忆”?[J].国外理论动态,2016(6):18-26.
[10]韩丛耀.图像符号的特性及其意义解构[J].江海学刊,2011(5):208-214.
[11]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24-68.
[12]陈力丹.自我传播与自我传播的前提[J].东南传播,2015(8):30-33.
[13][美]米里娅姆·汉森,孙柏,叶雅妮.象形文字,书写的图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4(4).
[14]韩伟.象形与象形字研究述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15][德]扬·阿斯曼,金寿福,黄晓晨.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J].史学理论研究,2015(3).
[16]王颖吉,孟萌萌.中国汉字媒介与文化记忆的文献构形——以甲骨文和金文为例[J].当代传播,2017(4):30-33.
[17][德]扬·阿斯曼,管小其.交往记忆与文化记忆[J].学术交流,2017(1):10-15.
[18][美]保罗·莱文森.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42-55.
[19]彭兰.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04-110.
[20]李守奎,李轶.表意字的表达功能与古文字考释[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139-144.
[21]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41-48.
[22]新华网.习近平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9-11/02/c_1125184398.html,201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