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刘晓珍.从贾宝玉形象看《红楼梦》的佛禅境界[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0,(04):127-133.
点击复制

从贾宝玉形象看《红楼梦》的佛禅境界()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0年04期
页码:
127-133
栏目:
文学研究
出版日期:
2020-08-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0)04-0127-07
作者:
刘晓珍
浙江传媒学院 文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Author(s):
-
关键词:
贾宝玉 通灵宝玉 本心 悟道 小乘 悲情
分类号:
I207.411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对贾宝玉形象构思的佛禅影响比较明显,通灵宝玉是佛禅本心的象征,通灵宝玉下凡历劫,温柔乡中梦幻一场,象征本心的迷失,而最后宝玉出家,“落了个片茫茫大地真干净”,则表达了一种解脱境界,从迷失到开悟的人物形象设置有着浓重的佛禅意味。从小说中贾宝玉的言行经历来看,他的解脱契机是对佛教基本教义“四圣谛”“三法印”等的深切体认。通过日常的读诗参禅,以及目睹大观园众女子的离散死亡,其空苦无常的体验越来越深,而林黛玉的死去,则是把他推入空门的最终原因。从本质上说,贾宝玉出家表达的是析假入空的小乘境界,观法上乃析法空、色败空,灰断色彩极为浓重,佛性认识上较为简单,智不穷源,并未对此“本心”有根源性探寻。从整体文本效果来看,佛禅主旨并非小说的着力方向,由于其对痴情的描绘更多,且相当成功,“遁入空门”反成为“情而不得”的衬托,表现出浓重的悲情意识与幻灭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红楼梦评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9.
[2]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58-159.
[3]王冉冉.佛禅“本心”范畴与《红楼梦》通灵宝玉的象征意蕴[J].明清小说研究,2014(4).
[4]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1106.
[5]静、筠禅僧.祖堂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151.
[6]杨曾文.六祖坛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47-48.
[7]牟宗三.佛性与般若[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496.
[8]王冉冉.曹雪芹与佛禅的“自他不二”思想[J].曹雪芹研究,2015(2).
[9]梁归智.禅在红楼第几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6.
[10]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7.
[11]刘再复.红楼梦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8.
[12]邹进先.《红楼梦》“石头”意象的来历及其寓意[J].红楼梦学刊,2015(5).
[13]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071.
[14]张岱.陶庵梦忆·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2008:1.
[15]一粟.红楼梦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4:9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9年度一般科研项目“从贾宝玉形象看《红楼梦》的佛禅境界”(Y20194193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晓珍,副教授,博士后。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