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芮必峰,孙爽.从离身到具身——媒介技术的生存论转向[J].国际新闻界,2020(5).
[2]罗玉鹏.5G给新闻传播业带来的影响与思考[J].传媒论坛,2019(17).
[3]喻国明.5G:一项深刻改变传播与社会的革命性技术[J].新闻战线,2019(15).
[4]张成林.符号消费视域下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的逻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6).
[5]金保德,陈家晶.碎片化传播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2).
[6]杨柳青,王建新.解构与重构:基于自媒体信息碎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J].学习论坛,2020(2).
[7]孙静宜,杜春秋.信息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9(24).
[8]乔瑞华.新时期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及其培养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
[9]于影,郭雪芳.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7).
[10]俞馥郁.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养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研究[J].智库时代,2019(29).
[11]彭建蓉,林俐.价值观在话语分析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2008(5).
[12][丹麦]施蒂格·夏瓦. 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3.
[13]马清梅.互联网Web技术创新引发营销模式的变革与思考[J].科技和产业,2011(2).
[14]孙茜.Web2.0的含义、特征与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06(2).
[15]马凌.Web革命与教育创新[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5).
[16]于婷婷,窦光华.社交网络服务兴起的社会学意义[J].当代传播,2011(6).
[17]夏涌,谢巧巧.Web3.0时代智能音频场景化应用研究[J].新闻战线,2019(24).
[18]彭波,严峰.我国消弭数字鸿沟的新机遇与新路径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2).
[1]王勇.论媒介环境视阈下的新媒介技术[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2):1.
[2]刘 畅.当前我国大学生手机阅读的
特征、缺陷与对策[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3):31.
[3]魏虹,章周炎.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实验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2):134.
[4]罗雪英 王嘉.网络社交平台对当代大学生的信息传播影响报告——以人人网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4):65.
Luo Xueying & Wang Jia.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mpact of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aking Renren as an Example[J].FUTURE COMMUNICATION,2015,(04):65.
[5]曾耀农,徐脉沐.湖南省博物馆新媒体推广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分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4):37.
[6]于友成.联通主义:智能时代大学生创业学习的新探索[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1,(0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