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予敏.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5.
[2]余晓莉.反传播还是愚民政策?——试论道家的传播观[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
[3]陈红兵.庄子、荀子主体性思想比较[J].管子学刊,2004(4).
[4]李敬一.中国传播史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72.
[5]谢清果.新子学之“新”:重建传统心性之学——以道家“见独”观念为例[J].人文杂志,2017(5).
[6]萧萐父.吹沙二集[M].成都:巴蜀书社,2007:190.
[7]陈静.“吾丧我”——《庄子·齐物论》解读[J].哲学研究,2001(5).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5.
[9]陈清春.庄子“吾丧我”的现代诠释[J].中国哲学史,2005(4).
[1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121.
[11]陈撄宁.道教与养生[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387-389.
[12]孔润年.伦理文化的人格透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65.
[13]毛峰.神秘主义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72.
[14]陈鼓应.老庄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