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贺,姚祎婷.《二十二》为何成功[N].人民日报,2017-9-6.
[2][德]约恩·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M].綦甲福,来炯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1.
[3]陶东风,周宪.《文化研究》第11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2.
[4][日]石田米子、内田知性.发生在黄土村庄里的日军性暴力——大娘们的战争尚未结束[M].赵金贵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86-196.
[5]宋少鹏.媒体中的“慰安妇”话语——符号化的“慰安妇”和“慰安妇”叙事中的记忆/忘却机制[J].开放时代,2013(3).
[6][英]保尔·汤普逊.口述史[M].覃方明,渠东,张旅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24.
[7][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1.
[8][法]吉尔·德勒兹.影像——时间[M].谢强,蔡若明,马月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299-300.
[9][德]阿斯特利特,冯亚琳.文化记忆理论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4.
[10]谭畅.《二十二剪辑师廖庆松谈“慰安妇”“你应该很认真地看她们的神情”》[EB/OL].南方周末客户端,http://www.infzm.com/content/127277,2017-8-30.
[11]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58.
[12][法]罗兰·巴特.明室—摄影纵横谈[M].赵克非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41.
[13]苏智良.关于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几点辨析[J].抗日战争研究,1997(3).
[14]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128.
[15][法]阿尔贝特·施伟泽.文化哲学[M].陈泽环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社,2013:282.
[16][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9.
[17]杨雪梅:《战狼2》《冈仁波齐》《二十二》,内容强势,营销如何不拖后腿[EB/OL].娱乐资本论,https://m.sohu.com/a/208260301_159592/?pvid=000115_3w_a,2017-12-4.
[1]刘力军.民生新闻价值诉求的多维度审视[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3):109.
Liu Lijun.A Multimentional Look at the Value Demand of Civic News[J].FUTURE COMMUNICATION,2015,(03):109.
[2]李军,王冰雪.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流”——美国内战电影研究对谈录[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5):88.
[3]袁靖华,周杭.“中国梦”影视在外籍观众群的传播与接受[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