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胡岑岑.受众研究的不同进路:我国传播学受众研究综述(2011-2016)[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04):95-103.
点击复制

受众研究的不同进路:我国传播学受众研究综述(2011-2016)()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7年04期
页码:
95-103
栏目:
媒介与社会
出版日期:
2017-08-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1008-6552(2017)04-0095-09
作者:
胡岑岑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 北京,100872
Author(s):
-
关键词:
受众研究 受众调查 传播学 媒介使用
分类号:
G206.3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研究选取了5本国内新闻传播学界核心期刊,搜集了自2011年以来这些期刊上涉及受众研究领域的论文,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梳理了近五年来我国传播学受众研究的成果。研究发现,新媒体受众已经成为我国受众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中社交媒体的受众受到了研究者的格外关注。尽管民族志等质化研究方法已开始逐渐被运用到受众研究中,但问卷调查法仍是研究者最常使用的受众分析研究方法。受众的媒介使用与其需求满足、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2]张江彩.从“大众”到“商品”:西方传播受众观的基本研究范式透视[J].社会科学家,2013(4):145-149.
[3]金玉萍.身份认同与技术转向:新受众研究的发展态势[J].国际新闻界,2011(7):40-44.
[4]刘海龙.从受众研究看“传播学本土化”话语[J].国际新闻界,2008(7):40-44.
[5]陈崇山.中国受众研究之回顾(上)[J].当代传播,2001(1):12-14.
[6]隋岩.受众观的历史演变与跨学科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8):51-67.
[7]陈崇山.中国受众研究之回顾(中)[J].当代传播,2001(2):11-15.
[8]陈崇山.中国受众研究之回顾(下)[J].当代传播,2001(3):21-24.
[9]梅琼林,胡力荣,袁光锋.关于受众的表述:中国传播学受众研究回顾(2000-2010)[J].河南社会科学,2011(1):177-181.
[10]胡翼青.科学主义的困顿:对中国受众研究30年的反思[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33-137.
[11]黄含韵.中国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沉迷现状:亲和动机、印象管理与社会资本[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10):28-49.
[12]刘振声.社交媒体依赖与媒介需求研究——以大学生微博依赖为例[J].新闻大学,2013(1):119-129.
[13]李彪,杜显涵.反向驯化:社交媒体使用与依赖对拖延行为影响机制研究——以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6(3):20-33.
[14]赵津晶.当代大学生广告媒介接触行为对其消费观念影响的研究——以武汉地区普通高校为例[J].现代传播,2011(1):98-100.
[15]于婷婷,刘一帆.智能手机使用对“90后”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J].新闻大学,2016(4):118-128.
[16]申琦,廖圣清,秦悦.网络使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6):99-113.
[17]姚君喜.媒介接触与社会公正——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的实证研究[J].当代传播,2012(1):17-25.
[18]申琦.上海大学生对网络色情信息的接触与评价研究[J].新闻大学,2012(1):87-93.
[19]申琦.网络信息隐私关注与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J].国际新闻界,2013(2):120-129; 申琦.网络素养与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J].新闻大学,2014(5):110-118; 申琦.自我表露与社交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的微信移动社交应用(APP)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4):5-17.
[20]郑素侠.媒介使用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J].当代传播,2012(5):42-45.
[21]杨嫚.消费与身份构建:一项关于武汉新生代农民工手机使用的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6):65-74.
[22]蔡骐.粉丝型受众探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2):33-41.
[23]潘曙雅,张煜祺.虚拟在场:网络粉丝社群的互动仪式链[J].国际新闻界,2014(9):33-41.
[24]陈彧.共享仪式与互赠游戏——以百度贴吧为例的虚拟粉丝社群研究[J].当代传播,2013(6):27-29.
[25]金玉萍.电视实践与维吾尔族村民日常生活研究——基于托台村民族志调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34-42; 金玉萍.作为物、技术与媒介的电视——托台村维吾尔族电视使用研究[J].新闻大学,2012(3):59-68; 金玉萍.电视收视语言与受众族群身份建构——基于托台村民族志调查[J].国际新闻界,2012(10):67-74; 金玉萍.电视收视实践中的认同表征——基于托台村的民族志研究[J].新闻大学,2014(2):57-62.
[26]张煜麟.从体育迷到韩流乐迷:一位媒体迷角色认同的心理韧性之探究[J].国际新闻界,2015(6):25-37.
[27]吴来安.基于眼动实验的动漫广告艺术表达形式研究:以广告静态帧幅画面为样本的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2(11):102-110.
[28]Jensen,K.B.& Rosengren,K.E.Five traditions in search of the audience[J].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0(2):207-238.
[29]崔朝阳.结构的、行为的和文化的——受众研究的三种传统[J].国际新闻界,1998(1):50-53.
[30]阳翼,宋鹤.政务微信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研究[J].现代传播,2015(4):137-140.
[31]路鹃,亢恺.中美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动机分析——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J].现代传播,2013(3):158-160.
[32]易前良,王凌菲.青年御宅族的媒介使用动机研究:以南京地区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4):68-77.
[33]潘忠党.互联网使用和公民参与:地域和群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其中的普遍性[J].新闻大学,2012(6):42-53.
[34]李亚妤.互联网使用、网络社会交往与网络政治参与——以沿海发达城市网民为例[J].新闻大学,2011(1):69-81.
[35]曾凡斌.互联网使用对现实政治参与的影响——基于一项随机电话抽样调查的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5(11):125-144.
[36]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12.
[37][英]乔治·拉雷恩.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21.
[38]周葆华.从同一效果到差异效果:对新媒体与主观阶层认同关系的多层分析[J].新闻大学,2012(6):54-62.
[39]卢家银,张慧子.网络新闻和娱乐使用对青年政治认同的影响——基于对北京三所高校的调查[J].现代传播,2015(4):48-52.
[40]巢乃鹏,马晓菲.自我的分裂:角色扮演网络游戏青少年玩家的自我认同研究[J].新闻大学,2016(2):107-114.
[41]曹越.试论21世纪我国受众研究的创新[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52-56.
[42]郭镇之.传播学 受众研究 接受分析[J].现代传播,1994(3):133-137.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胡岑岑,女,博士生。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7-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