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匡导球.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变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序1-2.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M].何道宽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9.
[3][美]波期曼.媒介环境学的人文关怀[A].[美]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4.
[4]吴晓波.“互联网+”传统行业转型[EB/OL].http://mt.sohu./20150908/n420651838.shtml.
[5]周建森.“互联网+”时代出版转型升级路径探析[J].中国出版,2015(13).
[6]郝振省.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出版发展新趋向[J].出版发行研究,2014(2).
[7]潘凯雄.互联网思维与出版业[J].青年记者,2014(7).
[8]周鸿祎.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14.
[9]冯宏声.出版的未来:从“互联网+”到“内容+”[J].数字出版在线,2015(04):14.
[10]John B Thompsom.Books in the Digital Age [M].Polity,2005.
[11]覃章英.是互联网出版业,还是出版互联网业——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业的发展思路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3(4).
[12][新西兰]肖恩·库比特(Sean Cubit).数字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35.
[13]沈珉.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98-100.
[14]冯国祥.图书编辑力浅论[A].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出版科研论文选粹:首届全国出版社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集[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437.
[15]李军领.编辑力“五力模型”试探[J].编辑之友,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