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沈 珉 徐康亮.“互联网+”时代书刊形态功能的认知及其对编辑力理论的建构意义[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02):9-14.
 Shen Min & Xu Kangliang.Cognition of the Morphological Function of Books and Periodicals and its Construc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Theory of Editing Capability in the“Internet Plus” Era[J].FUTURE COMMUNICATION,2017,(02):9-14.
点击复制

“互联网+”时代书刊形态功能的认知及其对编辑力理论的建构意义()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7年02期
页码:
9-14
栏目:
新媒体与媒介融合
出版日期:
2017-04-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Cognition of the Morphological Function of Books and Periodicals and its Construc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Theory of Editing Capability in the“Internet Plus” Era
文章编号:
1008-6552(2017)02-0009-06
作者:
沈 珉 徐康亮
浙江工商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Author(s):
Shen Min & Xu Kangliang
关键词:
编辑力 形态功能 赋形功能 匹配功能
分类号:
G23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传统理念对出版形态功能的认知基本停留在载体、媒介、文化与符号功能的层面上,尤其对载体功能的片面认识,一方面容易将技术视为形态变化的内在动因,另一方面也易于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作机械理解,导致实践中“唯技术论”的倾向明显,从而遮蔽了编辑力创新的本质。“互联网+”时代,书刊形态变化溢出了传统出版的设定,引起编辑思维根本性改变以及出版的颠覆性变革。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从产品与生产维度对形态功能进行认知,增加了形态赋形功能与匹配功能。而这两个功能的提出不仅有利于编辑思维与实践的创新,同时也完善了编辑力理论,有利于编辑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匡导球.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变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序1-2.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M].何道宽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9.
[3][美]波期曼.媒介环境学的人文关怀[A].[美]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4.
[4]吴晓波.“互联网+”传统行业转型[EB/OL].http://mt.sohu./20150908/n420651838.shtml.
[5]周建森.“互联网+”时代出版转型升级路径探析[J].中国出版,2015(13).
[6]郝振省.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出版发展新趋向[J].出版发行研究,2014(2).
[7]潘凯雄.互联网思维与出版业[J].青年记者,2014(7).
[8]周鸿祎.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14.
[9]冯宏声.出版的未来:从“互联网+”到“内容+”[J].数字出版在线,2015(04):14.
[10]John B Thompsom.Books in the Digital Age [M].Polity,2005.
[11]覃章英.是互联网出版业,还是出版互联网业——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业的发展思路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3(4).
[12][新西兰]肖恩·库比特(Sean Cubit).数字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35.
[13]沈珉.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98-100.
[14]冯国祥.图书编辑力浅论[A].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出版科研论文选粹:首届全国出版社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集[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437.
[15]李军领.编辑力“五力模型”试探[J].编辑之友,2011(4).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沈珉,女,副教授,博士。 徐康亮,男,本科生。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7-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