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贾磊磊.跨界研究:电影学的方法论取向[J].当代电影,2009(9):75.
[2]赵正阳.论电影学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J].当代电影,2014(12):162.
[3]陈犀禾,钟大丰.在理论研究阵地上写于《电影艺术》创刊三十周年之际[J].电影艺术,1986(10):12.
[4][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2.
[5]饶曙光等.众说《当代电影》[J].当代电影,2009(7):14.
[6]汪流.学报应以学术研究为重———为纪念《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创刊二十周年而作[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6):1.
[7]胡克.中国电影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当代电影,2010(6):40.
[8]于敏.《电影艺术》是可珍贵的——为创刊三十周年[J].电影艺术,1986(10):10.
[1]潘祥辉,孙志.务实创新:媒介融合时代的美国新闻教育及其启示
——访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孙志刚博士(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3):43.
[2]何煜.媒介融合与电视媒体资源的数字化转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6):41.
[3]邵鹏.欲求的力量:论融合新闻生产与人本主义[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5):13.
[4]杨健.媒介融合时代高校新闻摄影教学的多媒体转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5):100.
[5]刘 潇 孟 盈.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教学在理论及实践上的创新[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3):138.
[6]曹小晶,郑欣,华烨,等.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学作品改编研究新维度——以贾平凹作品电影传播效果为个案的调研报告[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