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王淑华.媒介“减权”·网络恐惧·自我区隔 ——杭州家政女性的媒介接触和使用实践分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01):128-137.
点击复制

媒介“减权”·网络恐惧·自我区隔 ——杭州家政女性的媒介接触和使用实践分析()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6年01期
页码:
128-137
栏目:
媒介素养研究
出版日期:
2016-02-29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作者:
王淑华
浙江传媒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Author(s):
-
关键词:
媒介素养 媒介赋权 强关系 弱关系 区隔
分类号:
G206.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文章以杭州家政女性的媒介实践为例,探究城市家政女性的媒介素养现状、变化及成因,以及这种媒介实践对她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研究表明,杭州家政女性总体媒介素养不高,其中电视是使用最频繁的媒介,她们喜欢看电视剧、综艺节目和社会新闻,使用手机主要是为了方便联系,网络参与度不高。杭州家政女性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多地受媒介影响,她们对新科技下的网络媒介心存恐惧和误读,无意通过媒介来发声表意、自我赋权,即便她们试图与社会保持亲密关系,渴望城市归属感,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她们仍选择退居现实社会中亲友建立的强关系社交圈之中。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93.
[2]Wanning Sun. Making Space for the Maid[J]. Feminist Media Studies, 2009,9(1):64.
[3]王颖.城市职业女性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08:44.
[4]郑欣,张春琳.性别、传播与认同: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25.
[5]方师师.女性进城务工者的媒介素养教育空白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254.
[6]杨善华,朱伟志.手机:全球化背景下的“主动”选择——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手机消费的文化和心态的解读[J].广东社会科学,2006(2):168-173.
[7]蓝佩嘉.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责任公司,2011:225.
[8]曹晋.传播技术与社会性别——以流移上海的家政钟点女工的手机使用分析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1):71-77.
[9]梁丽萍.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歧异与整合[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27.
[10]杨善华,孙飞宇.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J].社会学研究,2005(5):59.
[11]Corinne L. Shefner-Rogers, Nagesh Rao, Everett M. Rogers & Arun Wayangankar. The empowerment of women dairy farmers in India[J].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8(26):334-335.
[12]师曾志.新媒介赋权下的情感话语实践与互联网治理——以“马航失联事件”引发的恐惧奇观为例[J].探索与争鸣,2015(1):41.
[13]Bharat Mehra, Cecelia Merkel. The internet for empowerment of minority and marginalized users[J]. New media & Society, 2004,6(6):799.
[14]王淑华.互联网的公共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35.
[15]Mark Granovetter.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J]. Sociological Theory,1983(1):202-209.
[16][英]伯格塔·豪耶尔.接受分析的社会心理学视角[A].罗杰·迪金森,拉马斯瓦米·哈利德拉斯纳,奥尔加·林耐.受众研究读本[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81.
[17]Pierre Bourdieu.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0:xxix.
[18]樊佩佩.从传播技术到生产工具的演变——一项有关中低收入群体手机使用的社会学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82.
[19]杨嫚.消费与身份建构:一项关于武汉新生代农民工手机使用的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6):66.
[20][美]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传播理论引导:分析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36.
[21]师曾志.新媒介赋权视阈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A].程曼丽.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8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3-84.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廖玉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减少电视负面影响[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1):107.
[2]陈维.大学生媒介素养及其在信息共享空间中的建构[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2):101.
[3]朱鹏.媒介素养教育:中山市素质教育的新课题[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3):93.
[4]郭舒然.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策略与现实意义[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3):22.
[5]余玉.关于农村受众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3):31.
[6]王 珏.公共事件中青年媒介素养的典型表现与形成机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1,(03):21.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王淑华,女,副教授,传播学博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