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陈林彬.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初探[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3):125-126.
 Chen Linbin.A Positive Psychology-based Surve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he Least Advanced University Students[J].FUTURE COMMUNICATION,2015,(03):125-126.
点击复制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初探()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5年03期
页码:
125-126
栏目:
教育教学管理
出版日期:
2015-08-19

文章信息/Info

Title:
A Positive Psychology-based Surve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he Least Advanced University Students
作者:
陈林彬
浙江传媒学院 党院办,浙江 杭州,310018
Author(s):
Chen Linbin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弱势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分类号:
G641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根源在于心理上的弱势。将积极心理学中体现人文关怀和代表时代精神的概念和理念运用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改变传统教育贴标签、重问题,忽略个体主动性与积极潜能的倾向。要化施助为自助,着眼于大学生弱势群体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化批评惩戒为赏识接纳,着眼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积极潜能的开发; 化消极无望为积极希望,着眼于大学生弱势群体幸福生活的追寻,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姜文静.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07:3-7.
[2]Sheldon K M,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3):216-217.
[3]Seligman M E,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irican Psychogist,2000(1):5-14.
[4]马甜语.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17-25.
[5]张英.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2:3-21.
[6]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8.
[7]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42.
[8]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5):3.
[9]柳礼泉,肖冬梅.积极·希望·快乐·幸福——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J].学术论坛,2009(7):173.
[10] 朱春英,曹辉.大学生幸福教育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9.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陈林彬,男,副教授。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