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2006:643-644
[2]乔安·哈罗斯,马克·贾柯维奇大众电影研究[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195
[3]约翰·斯托里文化原理与通俗文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3-144
[4]Robert Stam电影理论解读[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360
[5]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54
[6]哈里·M·本肖夫,西恩·格里菲恩什么是酷儿电影史[J]世界电影,2008(4):13
[7]布鲁克斯身体活现代叙述中的欲望对象[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22
[8]裴开瑞明星变迁:李小龙的身体,或者跨区(国)身躯中的华人男性气质[J]文艺研究,2007(1):101
[9]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和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38
[10]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476
[11]RW康奈尔男性气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80
[12]塔姆辛·斯巴格福柯与酷儿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8
[13]奥希金斯,福柯性选择,性行为[EB/OL],福柯/社会建构主义专辑(2)第33期增刊
http://wwwcsssmorg/33zgbhtm
[14]贾斯汀·怀亚特《喜宴》、文化身份和20世纪90年代的独立电影[J]世界电影,2006(2):179-180
[15]张靓蓓,李安十年一觉电影梦[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105
[16]罗伊·格伦德曼评《断背山》[J]世界电影,2006(5):66
[17]保罗·利科活的隐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