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韩琛.台湾“后新电影”:庶民美学与本土想象——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中心[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5):69-74.
点击复制

台湾“后新电影”:庶民美学与本土想象——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中心()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1年05期
页码:
69-74
栏目:
台湾电影研究
出版日期:
2011-10-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作者:
韩琛
青岛大学文学院影视系,山东青岛,266071
Author(s):
-
关键词:
后新电影超过世代台客影像庶民美学本土意识
分类号:
J905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代表的“后新电影”,是继“新电影”、“新新电影”之后形成的台湾电影新世代。台湾“后新电影”放弃了“新电影”的精英主义立场,致力于大众化、本土化的商业电影生产,并形成了以“台客影像”为主要标志的庶民美学风格。在塑造新的本土镜像的同时,“后新电影”也放大了所谓“台湾主体意识”中的后殖民内涵,表征了当下台湾在中国/西方双重凝视之下的身份困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周学麟管窥好莱坞阴影下的台湾电影[J]当代电影,2008(9):111-115
[2]侯孝贤台湾电影的现在与未来[J]当代电影,2008(9):109-111
[3]焦雄屏号角响起:超过时代来临[N]南方都市报,2008-10-5
[4][美]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53
[5]萧阿勤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以“台湾(民族)文学”为主的分析[J]台湾社会学研究,1999(3):1-51
[6]焦雄屏寻找台湾的身份:台湾新电影的本土意识与侯孝贤的《悲情城市》[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0(2)
[7]陈孔立台湾“去中国化”的文化动向[J]台湾研究集刊,2001(3):1-11
[8]陈星、相靖“台湾主体意识”的概念性解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9(4):16-25
[9][美]阿巴斯香港:文化与消失的政治[M]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97:145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韩琛,男,副教授,文学博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