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代群,郭奔胜,季明,等应对网上群体事件需处理好两个网络舆论场[J]瞭望新闻周刊,2009,(22)
[2]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57
[3]谷加超克鲁格曼的声音[N]联合早报,2009-10-17
[4]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EB/OL]中国社会学网,20091021
[5]程浩,黄卫平,汪永成,等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J]战略与管理,2003(4):63-74
[6]孙立平优化社会结构,走出断裂社会[N]南方都市报,2007-01-21
[7]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07
[8]陈龙Web20时代“草根传播”的民粹主义倾向[J]国际新闻界,2009(8):76-80
[9]刘洪波网络群体事件不必防范[J]凤凰周刊,2009(21):76-80
[10]曼纽尔·卡斯特尔,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79
[11]Mark warren, Deliberative democracy,in April Carter Geoffrey Stokes(EDs) “Democratic Theory Today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Polity: Cambridge, 2002:188–189
[12]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上海:三联书店,2003:460
[13]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49
[14]王向民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与管理[J]探索与争鸣,2009(3):19-20
[15]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5):86-99
[16]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1):29-33
[1]王勇.论媒介环境视阈下的新媒介技术[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2):1.
[2]宋红岩.网络发展对青少年女性社会化的影响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3):96.
[3]戚鸿峰.新媒体背景下舆论传播的嬗变[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3):99.
[4]廖卫民.群体性事件爆发机制与舆论监督时机选择——基于核物理理论的一种对比分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5):1.
[5]刘涛.抵抗与艺术:群体性事件的公共修辞机制探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5):9.
[6]嵇美云,田大宪.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预警与应对——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5):16.
[7]周敏,何谦.视觉生产的狂欢与吊诡——论网络时代的视觉文化传播的价值与挑战[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3):40.
[8]陶冶.作者虽已死满目皆作者——浅谈网络文化的视觉转向[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3):45.
[9]张敬婕.网络与性别研究的新议题[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5):43.
[10]项仲平 黄鸣刚 凃谦.农村青少年网络行为特征分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