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oa 大语言模型下机器的幻觉与人机信任构建机制探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01 信任作为人机关系的核心,大语言模型的应用需建立在人机信任的基础之上。然而,大模型生成的不准确、不可靠的幻觉会让基于人机对话而建立的信任受损。但技术本身的结构和训练方式等内在局限性决定了幻觉无法完全避免。如何与无法消弭的幻觉共生并建立良性的人机关系,需构建一个与幻觉共存的多层级信任体系,以最大程度降低人机信任受损的风险。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02期 2 10 1299271 喻国明,金丽萍,刘佳颖 关系视角下的媒介基础设施共享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02 媒介基础设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附随性和关系性。媒介基础设施共享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考察基础设施间关系的概念资源。文章采用历史案例法,对媒介基础设施共享的类型、实质、生成和意义进行了探究。分析发现:媒介基础设施共享依据基础设施是否仍在使用、共享双方或多方是否存在利益冲突、共享双方或多方是否存在运行干扰三个维度,可以划分为沿用、混用、并用、蹭用、叠用等五种不同类型,且每种类型由于嵌入的社会情境不同,建立与维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媒介基础设施共享跨越时间长河,其实质是寻求高效率、低成本的覆盖性、流动性和分布性,在当今数字时代还发挥着缩小数字接入鸿沟、绿化媒介基础设施、改变媒介运营商经营策略、产生新型媒介物的作用。媒介基础设施共享视角能够强化人们对媒介基础设施的历史性、物质性和关系性认知,并丰富人们对当今数字媒介实践的理解。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02期 11 18 1441979 陈朝辉 “断”“连”之间:游戏玩家的情感迷失及行为调适——基于乙女游戏的扎根理论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03 游戏是多人参与的思想实验,乙女游戏玩家在这种恋爱模拟性质的游戏中进行着情感实践。文章从玩家在游戏中未获得情感满足的现象入手,探讨情感迷失的原因,以及情感抵抗和行为调适的路径问题。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从情感视角解释了媒介断连的原因以及行为调适策略,延展了数字中辍的阐释链条,建构了“抵抗”“断”“连”情感实践与调适行为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玩家在情感迷失阶段经历了负面情感唤醒、预期情感缺失和化身设定问题,导向情感抵抗的认知。在情感抵抗中,玩家认识到金钱与情感的对立、游戏玩乐与情感劳动的矛盾,以及现实与虚拟之间的鸿沟。在情感迷失和情感抵抗的基础上,玩家采取了数字抗争、数字中辍和创造连接等行为调适策略。据此,文章呼吁增加现实情感互动,减少情感代偿行为,引导青年在媒介实践中形成自主的退出机制。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02期 19 30 1369001 郭小安,陶思阅 基于摄像头的媒介化陪伴:流动青年的情感生成与家庭联结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04 伴随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智能摄像头在家庭中日渐普遍。研究以“媒介化陪伴”为核心概念,从其生成、延伸、本质渐进探讨摄像头如何通过技术中介重构流动青年的情感实践和家庭关系。研究发现,摄像头已悄然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使其能够随时参与家庭日常、切换情境,从而催生了一种媒介化陪伴。这种媒介化陪伴与家庭关系相互作用:一方面,媒介化陪伴使青年得以重新审视家庭关系,建构数字记忆以维系甚至增进家庭关系,与分散的家庭成员重建联系,但这种联系同时存在减轻和加重情绪负担的可能; 另一方面,媒介化陪伴映射着青年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基础,并随着家庭关系的变化动态发展。媒介化陪伴还源于摄像头所呈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以及其契合青年的媒介使用习惯。概言之,基于摄像头的媒介化陪伴具有双重情感补偿、想象性共在、非对称权力三种特性。媒介化陪伴所体现的数字鸿沟、所隐含的现实遮蔽不可忽视。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02期 31 45 1382310 朱思敏,彭 兰 网络公众话语平台上的情绪传播与社会治理:以流浪狗捕杀争议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05 情绪在网络舆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公众的认知、决策以及民意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情绪传播展现出复杂性和动态性的鲜明特征,其演变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在推动社交互动和议题传播方面,积极情感以及特定的情绪类型,如“好”与“恶”,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情绪传播过程也伴随着群体极化现象,这可能导致网络空间中的对立情绪进一步加剧。为了构建一个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生态,有必要加强对情感情绪传播的监管力度,引导公众进行理性表达,同时推动形成多方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以促进网络空间的和谐与稳定。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02期 46 57 1794313 王大可<sup>1,2</sup>,何雪琪<sup>1</sup>,李本乾<sup>2,3</sup> 外省移民的小城媒介实践:混合空间与新地方芭蕾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06 移民在地媒介实践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现象之一,关系到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合和健康发展。中小城市的移民对地方有着不同的期望、看法,深刻影响其地方存有的态度和行动。研究以人文地理学家Sack的关系地理框架为指导,对潮州的六名外省移民进行深度访谈和田野观察,考察移民是如何利用媒介对地方的内、外部的物质和社会空间进行生活实践的,对移民的地方经验和行动选择进行了较全面深描和诠释。研究发现:移民的地方内部空间实践偏重物质方面,其经验方式越来越多地依靠媒介,地方外部空间实践偏重情感和娱乐。媒介一方面以中介的角色缓和移民与地方的文化冲突,另一方面吸引移民在流动空间中存有,消解其地方性。同时,移民也可以将媒介使用规律性地嵌入到日常空间,形成混合地方芭蕾,强化在地性。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02期 58 68 1328028 蒋正和 释俗交响:乐人与中古佛教音声传播的“中国化”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07 佛教音声是包括梵呗和佛教音乐在内的声乐系统。作为一种声音媒介,佛教音声在佛教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魏晋到隋唐,与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同步,佛教音声也完成了“中国化”过程,突出表现为佛教音声的“汉语化”“本土化”和“大众化”。从精通汉语的西域乐人到精于音律的文人士大夫,再到为数众多的普通乐工,乐人群体在佛教音声的本土化、世俗化和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和文化传播职能。在魏晋至隋唐时期兴起的“音声礼佛”过程中,乐人扮演了创制、演奏、改造和传播佛教音声的角色。乐人可以视为佛教音声传播中的重要“媒介人物”。在中古时期,乐人通过音声传播和音声供养,极大地推动了佛教音声的中国化进程。尽管唐末以后,乐人群体的主体部分逐渐消失,但他们为佛教音声的中国化、世俗化、本土化和大众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深远。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02期 69 78 1307765 潘祥辉,杨 颖 媒介考古学的诞生——基于两个纲领性文本的历史考据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08 近年来,“媒介考古学”这一游离在多学科领域间的新鲜术语备受学者的关注,常被当作一种现成的理论武器和方法,用来解读当代媒介文化。然而,由于引进时间较短、译介著作较少,其学术轮廓依然模糊,在中文学界缺乏合理明确的历史基准点。通过回顾媒介考古学的两个纲领性文本,可以发现,该概念由齐林斯基于1992年明确提出,并被赋予体系化的理论意涵,两年后,胡塔莫另辟蹊径,“再次”提出自己的定义。齐林斯基找寻媒介奇点中的可能性,而胡塔莫则关注套式的往复变化,两位先驱的智识对话奠定了对抗主流媒介史的基本方向。随着学术共同体的逐步形成,媒介考古学的视角愈发多元,分歧和异议也日益显现,学者不断反思其理论边界,并提出了走向全球在地化的发展前景。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02期 79 87 1305920 王敏燕<sup>1</sup>,潘 霁<sup>2</sup> 文化混杂性与共通性价值的共生——论2025 年春节档电影中传统文化符号的表达及其跨媒介传播机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09 2025年春节档电影的繁荣现象折射出中国电影工业在文本创新与产业升级中的阶段性突破。档期内6部影片以类型多元与题材融合为特征,依托工业化协作与IP品牌化运营,创下了总票房历史新高。春节档影片以其特有的多元类型融合和合家欢属性,为探讨传统文化符号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语境下的跨媒介传播机制提供了合适的例证。这些影片重构神话、非遗、方言等传统符号,将其融入现代叙事框架,并借助短视频平台、IP衍生开发等媒介共振策略实现文化扩散。2025年春节档电影这种通过技术手段对传统符号进行现代转译的策略,既抵御西方文化的同质化,又通过家庭伦理、生态危机等共通性议题引发跨文化共鸣。观众从被动消费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推动符号的再生产与意义协商,最终形成兼具本土性与全球性的动态文化传播网络。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02期 88 94 1256171 赵卫防,秦笠源 《哪吒2》:电影工业美学的媒介性阐释与想象力消费的三重神话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10 强化媒介属性成为电影工业美学“接着讲”的新思路,将艺术四要素图式升级为五要素图式。连破票房纪录的《哪吒2》为电影工业美学的媒介性阐释提供了“中间层”典型案例。其中的想象力消费也恰巧对应了电影的三重神话。首先,媒介性表现为电影的技术美学。《哪吒2》通过技术升级充分调动动画性的想象力消费,并突显了新神话主义在大众文化中的地位。其次,媒介性表现为工业化的跨媒介叙事与影游融合。导演饺子“游生代”的身份使他具有灵活的跨媒介思维和自觉意识,围绕“魔幻”与“童趣”整合了成人向和儿童向,并融入大批“可想象性”元素。最后,媒介性还表现在《哪吒2》成为一项由组织者、媒体及观众共同“合谋”的媒介事件,以消费神话的形式建构了想象的共同体。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02期 95 103 1291778 李 磊,徐艺璇 “迷”向何处:数字时代的迷影及其自我呈现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11 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迷影已死”这一话题被反复提及。从现象出发,分析豆瓣迷影影评文本以及迷影视频文本,同时对10位新型迷影人展开深度访谈,可以发现数字时代的迷影与胶片时代的迷影相比,为电影而战的斗争精神转化成为我所用的分享精神,影院观影的仪式性受到流媒体和短视频冲击后并未消失,反而被自我观影、观影团群体观影所继承。迷影影评的主阵地完全转向互联网,迷影影评成为连接专业与非专业影评人的中间地带,青年人迷影实践表现为自我呈现的展示目的,在呈现过程中强化了自身对迷影人的身份认同,释放更加包容的迷影力量。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02期 104 114 1318634 庄 君,郝 丹 海外电影观众研究特征与态势——基于Web of Science 高被引论文的考察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12 近年,随着电影观众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开展,海外学者对电影观众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其新兴议题愈益关注。文章通过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高被引论文的分析,梳理了海外电影观众研究的趋势和走向,以期加深和拓展国内学界对电影观众的理论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电影观众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国际视野借鉴。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02期 115 125 2010602 高 凯<sup>1,2,3</sup>,李建强<sup>4</sup>,王君妍<sup>1</sup> 英文目录与重点文章英文摘要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13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02期 126 130 67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