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oa “改头换面”:中国共产党报刊改名现象的历史透视(1919—1949)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1 在党报党刊的发展史上,频繁地改名是一个显著的特征。研究发现,从1919年到1949年三十年间,改名的党报党刊数量约占所有党报党刊的四分之一。不同时空场域下党报党刊的改名呈现不同的特点:苏区时期是党报党刊名称从“刊”改为“报”的关键时期,土地革命和抗战时期报刊改名呈现出“革命化”和“军事化”色彩,国统区党报党刊的改名则显得更为“隐蔽化”和“戏剧化”。党报党刊的改名既源于中国共产党因应政治社会语境作出的主动调整,也出于时代环境变化而作出的“被动式”应对,如将政治性的报刊改名伪装成娱乐小报,以及各种“洋旗报”的出现,就体现了对政治高压环境的一种隐秘抗争和政治调适。在不同革命时期,将报刊适时更名,充分体现了党对政治和新闻宣传政策的不断调整。改名在党报党刊发展历程中具有深远价值,彰显了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时代性和灵活性。党报党刊的改名史就是一部党的奋斗史和宣传史。 2024年10月20 00:00 2024年05期 2 15 1385007 潘祥辉<sup>1</sup>,王学敏<sup>2</sup>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及启迪——基于“两个结合”的视域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2 延安时期,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信息“封锁”和“污化”传播,准确阐明党的方针和政策,展现真实的党的形象,积极争取更多的外援,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对外话语传播策略。党对外话语体系的传播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共不仅通过各种出版物和广播向国内外宣传自身的政策和成就,还积极邀请外国记者和学者访问延安,以其亲身经历,客观报道延安的真实情况。通过这些对外传播手段,中共成功地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信息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探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话语体系,对当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2024年10月20 00:00 2024年05期 16 23 1171429 许加彪<sup>1,2</sup>,胡锦辉<sup>2</sup> “平台依附”时代的新闻自主: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新闻业生态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3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新闻、平台与用户的关系,再造新闻业的未来。基于制度同构的理论视角,对中国、美国、荷兰媒体在2022年11月至2024年3月发布的有关新闻业和人工智能的新闻报道进行主题分析,探索人工智能影响下新闻机构和平台公司的关系。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平台公司对新闻机构的控制扩展到了内容、渠道和新闻生产三个层面; 同时,新闻机构也通过自建平台、多模态新闻和版权保护的方式展开“去依附”的自救; 新闻用户一方面面临着新闻过载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参与了新闻再生产和新闻消费设备的革新。在技术影响下,新闻与平台的关系变革是新闻业参与和抗争制度重构的过程。 2024年10月20 00:00 2024年05期 24 30 1164772 史安斌<sup>1</sup>,刘勇亮<sup>1,2</sup> 相对剥夺感:社交媒体使用对社会心态的影响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4 基于相对剥夺感理论,通过社会比较和相对剥夺感的间接效应,构建社交媒体使用对社会心态影响的链式中介模型。运用调查法和统计软件SPSS,对当下社交媒体使用与社会心态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显著影响社会比较和相对剥夺感,链式中介效应表明社交媒体使用依次通过社会比较和相对剥夺感两个环节,显著影响社会价值观、社会认知和社会情绪。当大量的社会个体产生相对剥夺感时,个体层面的负面情绪就会通过群体进而引起整个社会心态的变化。 2024年10月20 00:00 2024年05期 31 40 1292366 张殿元,张良悦 媒体融合的消费体验转向:以游戏直播网站Twitch. tv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5 Twitch.tv 将消费者体验作为制胜法宝,从众多直播平台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其吸引消费者的举措包括体验方式上赋权消费者参与,营造数字在场感、社群共同体验感; 体验效力上使消费者“卷入”媒介事件,营造“现场直播”的同感体验; 体验群体上深耕频道间的融通,以聚合消费者,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中国电视媒体以及媒体深度融合实践可以借鉴Twitch.tv的经验,以“消费者体验”为引擎,将“消费者体验+平台化”作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新思路,把分布在电视、移动终端(如手机)、桌面终端(如电脑)的不同消费者聚合起来,从而发现、锁定和货币化消费者,使媒体、消费者、赢利机会共处生态圈。 2024年10月20 00:00 2024年05期 41 47 1164991 石 磊<sup>1</sup>,李慧敏<sup>2</sup> 人工智能变局下中外新闻业研究的演进规律与焦点差异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6 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维迭代,加速了传统新闻实践的流程重构,拓展了新闻范式研究的技术边界。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和CiteSpace等可视化软件,对中外主流文献库中以“人工智能”并含“新闻/新闻业”为主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发文历程、作者共现、共被引情况和关键词等指标的比较分析,展现海内外近十年来人工智能视域下新闻业研究的热点分布与演进趋势。其中,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围绕技术重构新闻生态、人机协作下的价值重塑和伦理反思、新闻专业教育、新闻要素再定义等; 国外学者则关注新闻物质性、真实性、人和技术的主体性、技术介入下的身份认同、舆论引导和公共危机传播等数字化信息社会在物质、情感、关系多重转向中的“物—人—社会/文化/权力”问题。 2024年10月20 00:00 2024年05期 48 54 2302076 郭 璇,赵婉妢 网络阅读:拓宽人生边界的系统变革和规制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7 文章通过计量学方法,量化分析了我国2001—2024年以网络阅读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多维度探究网络阅读的研究概况、热点及趋势。研究发现,网络阅读仍是我国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主题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导读服务、数字出版、全民阅读、阅读推广等内容层面,未来可能会持续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我国网络阅读研究领域已迈进新的发展阶段,后续可结合加强跨学科合作、促进阅读指导和管理、个性化推荐与产业改革创新等方面持续拓展并完善该研究领域。 2024年10月20 00:00 2024年05期 55 67 2338824 王关义<sup>1,2</sup>,智叶梅<sup>2</sup> 媒体组织文化:地市级电视台绩效考核制度实施的社会逻辑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8 传媒产业化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我国各级媒体实施绩效考核制度的背景。文章以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和组织文化为理论视角,基于我国中部地市级H电视台的深度访谈和民族志观察,考察传统媒体转型背景下媒体组织文化对绩效考核制度实施的影响。研究发现,该媒体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既受到一般单位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原则、单位编制管理文化的影响,又受到内容生产和安全播出的媒体行业制约。与此同时,还面临政治经济结构、行业比较优势和不确定性应对等外部因素的冲击,导致既有媒体组织文化的延续与再生产。本研究有助于剖析媒体组织文化与社会结构的互构关系,审视转型期我国地市级媒体运作的现实处境,推进新制度主义视角在地方新闻生产领域的研究。 2024年10月20 00:00 2024年05期 68 78 1220793 王润 再中心化:社交媒介与农村政策传播的重塑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9 文章基于对中西部六省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测量和比较农村居民的政策认知水平,聚焦基层组织传播行为,考察影响农村居民政策认知的传播因素。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政策认知在主客观层面、不同群体间皆存在分化,他们对具体政策内容的自我认知评价和掌握水平不容乐观。相比经济因素,智识因素的影响更大。基层信息机构的数量和服务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组织传播渠道有局限性,从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社交媒介能为组织传播赋能; 人际传播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组织传播渠道在社交媒介上的传播效果。研究结果说明,基层政府和村级自治组织要提升对农信息服务能力,优化农村信息环境,利用政务社群加强互动,并推动不同传播渠道形成合力。 2024年10月20 00:00 2024年05期 79 90 1412630 尹子伊<sup>1,2</sup>,陶建杰<sup>3</sup> 物质富裕的景观陈列: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杭州乡村短视频形象传播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10 网络短视频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乡村形象建构与传播,也为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一个重要场域。然而,区域乡村形象传播研究尚未得到足够关注。从抖音平台的杭州乡村短视频内容分析来看,当下杭州乡村短视频形象从传统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让位于当代的公路别墅景观,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就,却存在传播主体不够突出、反映内容片面化、形象塑造刻板化、表现形式传统化等问题。以房屋为代表的物质富裕景观陈列,表征了人们对杭州乡村发展的刻板想象。杭州乡村短视频形象传播需要着力从传播内容优化和乡村网红打造两个方面进行提升。 2024年10月20 00:00 2024年05期 91 101 1398941 沈松华 融媒生态环境中音频新业态与融合新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11 融媒生态环境中,音频媒介的新业态和融合路径备受关注。无线电广播向车载场景的转向和移动音频平台的崛起,使音频传播呈现出声屏共存、双线并进的态势。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打破了这一平衡,推动音频媒介进一步演变。通过分析无线电广播与移动音频平台在车载场景中的竞合关系,揭示出音频媒介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路径。研究表明,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成熟,显著提升了移动音频平台在车载收听市场中的竞争力,传统广播业因此面临严峻挑战。智能网联汽车的崛起成为音频传播业态演变的重要驱动力,竞合共生将是音频媒介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这一趋势,一方面改变了无线电广播与移动音频平台的市场占比结构; 另一方面对于推动无线电广播与移动音频平台的融合创新,提升音频媒介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10月20 00:00 2024年05期 102 109 1180382 吴生华,周 健,张瀚弛 从文化遗产到文化想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实影像话语建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记忆的活态载体,对维系民族共同体想象、凝聚文化认同至关重要。越来越多以非遗为主要题材的纪录片引发了现象级的文化潮流,并形成了一套本土化的、联通历史与当代的叙事系统与美学范式,成为建构大众非遗想象的主要话语来源。一方面,通过“去语境化”的话语方式,纪实影像以超脱出具体情景的极致感官体验,实现了对文化本质的直观建构; 另一方面,纪实影像又通过“再语境化”的话语表达,激活了个人生命体验与集体记忆的深层共鸣。由此,非遗的影像化再生产在促进文化消费与传播的同时,更引发文化共情与身份认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2024年10月20 00:00 2024年05期 110 116 1270542 王婧雯<sup>1</sup>,雷建军<sup>2</sup> 影游融合视域下交互式电影游戏的叙事嬗变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13 早期数字游戏在情感表达上的不足,致使游戏的电影化类似于一种“跨媒介”的摹仿。好莱坞电影呈现出明显的游戏化倾向,而数字交互引擎在电影中的缺失,使之成为一种“伪互动”的戏仿。全新的交互式电影游戏兼具电影的讲述性再现、戏剧的模仿性演绎、游戏的交互性模拟三种特性,平衡了叙事与互动的关系。影游融合从传统的写实主义美学转向“拟像世界”的化身叙事,进而生发出人机交互叙事。数字游戏正试图以空间化逻辑来替代传统电影中的时间性思维。集电影凝视性与游戏互动性于一身的交互式电影游戏,为未来影游艺术的叙事嬗变和重构,提供了新的认知模型与叙事范式。 2024年10月20 00:00 2024年05期 117 124 1172128 殷乐希<sup>1</sup>,项仲平<sup>2</sup> Z世代脱口秀节目共情效应及其触发机制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14 作为当下炙手可热的文化形态,脱口秀节目的走红在于内容生产者精准迎合了Z世代网络原住民对视听产品的情感偏好,以喜剧形式和媒介技巧强化了现实观照,形成了独特的共情链条。即以受众共情心理的多层次结构为基础,基于文本内容逻辑和媒介话语逻辑共同作用下的一种叠加效应。表演者从Z世代代际文化中汲取情感要素,通过播出渠道输送至受众端,受众接受情感链接的同时触发分享机制,由屏端输出的情感联结进入人际传播环节,每一个环节之间互为依托、互为反馈,共同构成了脱口秀节目独特的共情链条。随着脱口秀节目影响力的与日俱增,此类节目也出现了滥用共情、制造情绪对立的共情风险,亟需有效防范。 2024年10月20 00:00 2024年05期 125 133 1450175 戴 硕,孙传凤 英文目录与重点文章英文摘要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15 2024年10月20 00:00 2024年05期 134 138 6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