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oa 探寻“第三空间”:虚实共生场所的建构与运用——以演唱会中的场外参与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1 在技术发展与交往变迁的双重作用下,临时汇聚起的“流动空间”越来越成为人们建立连接的重要场所,也为美国学者爱德华·索亚(Edward W.Soja)的“第三空间”概念赋予了新发展和新内涵。以演唱会的场外临时空间为例,出于“打破交往不安”及“抵御线索消除”的心理,人们对具身感受的追求成为构建“第三空间”的动因。在空间建构的具体过程中,现场基础设施和交叠于其外的赛博世界,分别起到了强化感知和促成共在的作用。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这种高度自由的空间中也同样存在隐性权力,而通过温和的方式合理利用这些权力规约,则为助力群体动员、推动群体意志的高效传播提供了与时俱进的新思路。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2 11 2128335 吴 瑶,刘子涵 传播改变认知:乡村女性短视频创意劳动的主体意识重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2 视频传播技术(video-based ICT)的革新催生了新兴经济模式和劳动形态。乡村女性短视频博主通过主体性建构的劳动实践方式获得个体经验与主观认知,并在创意劳动中实现社会阶层跃迁与性别角色转变。文章聚焦乡村女性在数字劳动中的角色和体验,提出创意劳动“传播—建构—改变”的实践模式:一方面,乡村女性短视频博主通过维系粉丝关系和强化主体性生产等方式获取精神与物质的双重“酬劳”,深化对其个体处境的理解; 另一方面,以持续劳动的方式进行个体处境的调适与认知边界的拓展,重构社会结构的一隅,以获得乡村女性群体的社会参与和经济发展。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12 23 1829803 徐天博,李含月 NFT技术在媒体版权保护中的负向影响及其消解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3 依托于区块链技术,NFT具有不可复制、不可伪造、不易篡改的特点,在解决传统版权保护方式的痛点问题上有着极大的优势。其去中心化的特点,能够为媒体搭建自主控制的平台和技术措施,强化媒体版权保护。但经分析发现,NFT技术存在违反作品独创性要求、不适当延长著作权保护期限和排挤公众合理使用的方式侵蚀著作权制度性公有领域的负向影响。文章建议完善交易平台审查义务,设置智能合约免费专区,引入CC0协议等方式,搭建适应数字信息时代的著作权秩序,规范NFT技术的应用,使NFT技术能更好地助力媒体版权保护。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24 32 1188057 彭桂兵<sup>1,2</sup>,覃 方<sup>3</sup> 做一个“正常的玩家”:基于扎根理论的网络游戏玩家形象建构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4 面对广泛存在的负面社会形象,网络游戏玩家积极主动地寻求建构“正常的玩家”形象。扎根理论研究发现玩家采取了以下措施:(1)借由熟人关系进入游戏,现实世界关系得以在游戏中有序延伸;(2)在游戏互动中不断尝试协调时间与成败的冲突;(3)在游戏社群内外采取多种策略建构多重游戏身份并达成内在统一。这不仅是玩家的反污名化努力,更是协调物理现实与游戏世界、个人生活与游戏社群、时间与成败等冲突的积极行动,以“正常的玩家”形象面对游戏群体外的社会大众和群体内的其他玩家。深入游戏过程把握玩家寻求正常化形象建构的意图,重视其行动实践与建构成果,对于构建良好的游戏产业乃至互联网生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33 42 3331777 关萍萍 数智时代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与管理的新面向——基于PPM 理论的再思考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5 当前,国际格局的不确定性以及数智技术的发展相互叠加,为国际传播场域赋予了全新的发展要素。数智时代下的国际传播呈现出从“受众争夺”到“认知争夺”的新特征。因此,构建“认知匹配—情感匹配—渠道匹配”的评价指标,成为当下国际传播效果评估重心的转移。同时,厘清底层逻辑,构建高层次、多方位、长期性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与管理可能性路径,成为重要的探索方向。PPM理论与数智时代我国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与管理体系相契合,从“推力—拉力—锚定”三因素出发,通过认知竞争、非理性因素、复杂系统思维实现痛点推动、难点拉动、锚定价值点的系统演化,以“看明白—看下去—看得有用”可能性路径,促使价值观的深刻匹配、实现国际传播的硬实力转化为“巧实力”,以期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可靠、有力、有效果的抓手。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43 52 1199355 杨 雅<sup>1,2</sup>,滕文强<sup>1,2</sup>,贾贝熙<sup>1,2</sup> 网红“出海”: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向度与效果评估——基于阿木爷爷YouTube官方账号网友留言的实证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6 研究选取阿木爷爷YouTube官方账号观看次数前10的作品,爬取26361条非中文留言(含表情符号)作为分析样本,借用“认知层面—情感层面—意动层面”的经典框架,剖析网红“出海”在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的效果。研究发现,在认知层面,网红“出海”的政治符号淡化,生活化个体符号凸显,“他者”类比提供了国外网友探知中国符号的视角。与此同时,身份模糊、语言歧义、观念冲突等认知障碍影响了网红“出海”的观感和评价; 在情感层面,精湛的中国传统技艺、老当益壮的工作状态、以亲情为纽带的代际传承唤起了国外网友的正向情感。负向情感占比较小,其中亦不乏建设性的批评言论。在意动层面,“乱言”与纠错的线上交锋隐喻着国家间叙事话语权的激烈争夺,扭转原本负向的行为倾向和表达对中国文化体验的向往,代表了国外网友线下意动的两个方向。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53 62 3810138 刘瑞一<sup>1</sup>,矫立斌<sup>2</sup> 跨国企业如何通过沟通消解外来者劣势?——对美国封禁TikTok事件的历时分析(2019-2024)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7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经营为企业提供了扩大市场的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外来者劣势的挑战,企业常遭遇东道国市场的打压和政府的严格规制。对外来者劣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际商务领域,文章引入沟通视角,关注跨国企业面临政府规制的危机沟通策略。文章使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法和话语分析法,对美国封禁TikTok事件进行历时分析。基于情境危机沟通理论,研究发现:面对政府规制这类外来者劣势,TikTok主要采取否认型和支撑型沟通策略。一方面,对政府规制的核心问题进行改进和沟通,获得其经营合法性; 另一方面,通过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塑造企业形象,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看法,克服外来者劣势。文章可丰富与补充跨国企业克服外来者劣势以及危机沟通策略的相关研究,为跨国企业的经营提供一些启示。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63 73 1247643 闻 宇,朱春阳 文本中的过去:新闻的表层记忆与深层记忆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8 作为“现代性的主导文本系统”,新闻具有生成特定社会和文化之“凝聚性结构”的独特优势。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以其追求及时、离散、孤立事件报道的文本形式,铭刻着自己的制度历史。作为现象的过去与作为生成规则的过去以新闻记忆的形式积蕴于新闻文本中。聚焦过去的纪念新闻、关联过去的类比报道和透映过去的新闻背景,虽然其中显现的过去可见性不尽相同,却共同构成了新闻文本现象层面的表层记忆。而蕴涵过去纹理的新闻框架和模板,以及潜隐过去基质的新闻神话和原型则积淀为新闻不可见的、生成规则层面的深层记忆。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74 82 1190561 龚新琼,邢 江 截屏何以成为记忆的技术:人—技术的耦合状态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9 从记忆技术的角度出发讨论截屏,区别于其他截屏研究。文章从日常观察和深度访谈中获取经验材料,理解习以为常的动作,即“人—手机—截屏”部件的互动和连接如何生成一种新型记忆,也即截屏记忆。论述展开的前提在于人与技术耦合成一个共生系统,从捕捉到私人使用与管理,再到流动与共享,截屏记忆同时集成人与技术的特征。截屏技术复刻屏幕赋予人捕捉过去的能力,以停滞获得安定感,从而揭示过去自我的存在; 在使用与管理截屏记忆中翻阅和遗忘过去,与当下的日常生活行动发生关联; 在截屏记忆的流动和共享中表达自我、维系关系,截屏记忆的可修改属性却易造成撼动其道德地位的伦理问题。文章最终也尝试思考新型记忆与新型主体的关系。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83 90 1171120 洪长晖,张薇薇 何以为记:微博逝者空间的中介化记忆生产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0 媒介技术更迭使生与死之间出现新的连接可能性,从数字记忆中介化起点出发,文章摆脱把研究对象瞄准为公众人物或普通人物等某个群体的窄化视角,转向探究逝者账号空间的网络悼念和记忆生产的普遍性逻辑。当技术可以协助逝者实现某种程度的“在线永生”和数字来世时,如何理解这些存在于媒介中的“数字幽灵”和平台可供性下悼念观念及仪式的变化,如何阐释网民在纪念逝者过程中的社区形成及其规则。研究发现:微博平台使个体悼念面临“中介化记忆”下的新型生产方式和呈现样态,在数字化的助记意象、协商式的记忆生产、新记忆景观下的悼念等级和悼念社区规则等方面重构了“记忆之场”,进而获得挑战传统记忆代理和模式的巨大潜力。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91 99 2143833 贾祥敏,应 慧 作为档案的“乡愁”:VR影像的媒介考古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1 从媒介考古到电影媒介考古,“回溯—前瞻”式的新电影史研究路径认为,电影史是非线性的、断裂的,电影的概念也是多样的、异质的。媒介考古学不仅从过去的媒介中寻找新媒介的可能性,更是通过新媒介回溯历史现场,而VR可以被视为是一份回溯性的媒介考古学“档案”。将VR放在媒介考古学回溯性的系谱中考察,沉浸感、全景空间以及物质媒介等早期媒介形态,都为VR在史前史及早期媒介中找到了家族相似的媒介线索。VR属于电影史的“断裂”时刻。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媒介,VR却不断地从过去得到材料印证,它使散落在历史各处的媒介被重新拾取,在诸多物质媒介与虚拟媒介上找到了历史的幽灵,在新媒介中重拾过去的影子。因此, VR影像作为档案的“乡愁”,是重要的考古媒介。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100 107 1169632 钟芝红 沉浸、叙事与双重感知:多屏幕电影的技术与美学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2 面对流媒体的竞争,影院不断革新电影的技术外观,以吸引观众回到影院,近些年ScreenX、ICE等多屏幕影院的出现,创造了一种具身化的观影体验,同时也匹配了人眼的视觉特性。银幕的扩展与互动,以空间蒙太奇延展了传统电影叙事的视角,以“同时性”构建了“联觉”美学,并让观众从静态转向动态,从“怀疑的悬置”过渡到双重在场的影像认知模式,最终使得观众的身体和意识与电影紧密联系在一起。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108 115 3975404 焦垚楠 微短剧作为社会症候:从业者的职业倦怠与影像制作的生产加速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3 当下微短剧发展如火如荼,但从业者普遍存在强烈的职业倦怠感。从这一现象出发,根据不同抽样原则确定采访对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以及对访谈内容的编码分析,梳理从业人员的职业状态和微短剧的行业现状。结果表明,一方面,微短剧在资本再生产的驱动下不断提速和压缩成本,损害了从业者的健康和职业完成度; 而另一方面,从业者作为加速社会中的功绩主体,对职业理想的追寻又形成了“自我剥削”,加之生存压力和审美降级的叠加负载,不可避免地走向职业倦怠。这背后显现出“加速社会”中现代功绩主体“自发性过劳”的社会症候。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116 125 1187685 袁道武<sup>1,2</sup> 英文目录与重点文章英文摘要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4 2024年08月20 00:00 2024年04期 126 130 646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