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杨保军,孙 新.论新世纪以来新闻生产主体的结构变迁[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1,(04):2-13.
 YANG Bao-jun & SUN Xin.On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News Production Subject in the New Century[J].FUTURE COMMUNICATION,2021,(04):2-13.
点击复制

论新世纪以来新闻生产主体的结构变迁()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1年04期
页码:
2-13
栏目:
媒介社会
出版日期:
2021-08-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On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News Production Subject in the New Century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1)04-0002-12
作者:
杨保军12孙 新13
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872; 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北京100872; 3.新疆大学,乌鲁木齐830049
Author(s):
YANG Bao-jun & SUN Xin
关键词:
新闻生产主体 职业新闻主体 平台新闻生产主体 智能新闻 结构变迁
分类号:
G210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新世纪以来,新闻生产主体结构经历了由“职业新闻生产主导”“职业新闻生产主体与非职业新闻生产主体共在”再到“新闻生产‘人主体’与新闻生产‘智能拟主体'共在”的变迁过程。在“大众化新闻活动”与“非大众化新闻活动”从“相互区隔”走向“彼此融合”的背景下,新闻生产主体结构变迁的实质,是不同新闻活动主体的“生产主体化”。当前,人类新闻活动正在由“职业新闻生产和非职业新闻生产共在”的“后新闻业1.0”时代,逐步进入由智能促成的“后新闻业2.0”时代,而“平台新闻生产主体”构成了两个时代的桥梁和纽带。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保军,李泓江.新闻学的范式转换:从职业性到社会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8):5-25,126.
[2]杨保军.“新闻主体论”论纲[J].国际新闻界,2016(1):88-101.
[3]杨保军.新闻规律视野中的新闻受众变迁与实质[J].编辑之友,2019(2):5-9.
[4]杨保军.新闻主体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126,176-178,237-238.
[5]杨保军.简论“后新闻传播时代”的开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6):33-36.
[6]杨保军.“共”时代的开创——试论新闻传播主体“三元”类型结构形成的新闻学意义[J].新闻记者,2013(12):32-41.
[7]喻国明,张超,李珊,包路冶,张诗诺.“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互联网逻辑下传播生态的重构——关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观点的延伸探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5):1-4.
[8]杨保军.“脱媒主体”:结构新闻传播图景的新主体[J].国际新闻界,2015(7):72-84.
[9]张志安,汤敏.新新闻生态系统:中国新闻业的新行动者与结构重塑[J].新闻与写作,2018(3):56-65.
[10]陈鹏.公众新闻生产如何改变新闻业:基于新闻规范、观念与文化的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2):63-67.
[11]Xin,X.(2010).The impact of“citizen journalism”on Chinese media and society.Journalism Practice,4(3):333-344.
[12]张志安,吴涛.互联网与中国新闻业的重构——以结构、生产、公共性为维度的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1):44-50.
[13]宋建武.未来媒体将是平台型媒体[N].光明日报,2016-11-5(6).
[14]赵高辉.传统媒介组织“强制性通过点”地位的消解与重构——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的媒介融合发展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5):57-63.
[15]白红义.重构传播的权力:平台新闻业的崛起、挑战与省思[J].南京社会科学,2018(2):95-104.
[16]张志安,姚尧.平台媒体的类型、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8(12):74-80.
[17]杨保军,李泓江.论算法新闻中的主体关系[J].编辑之友,2019(8):5-11.
[18]杨保军.论新闻学的总问题[J].编辑之友,2020(6):5-11.
[19]陈力丹,毛湛文.时空紧张感:新媒体影响生活的另一种后果[J].新闻记者,2014(1):66-71.
[20]杨保军.民众新闻观念的实质及其可能影响[J].编辑之友,2015(10):5-11.
[21]杨保军.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上升”与“下沉”[J].新闻大学,2021(1):1-10,117.
[22]孙伟平.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0(12):119-137,202-203.
[23]Searle,J.R.(1980).Minds,brains,and programs.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3(3):417-457.
[24]许向东,郭萌萌.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自动化新闻的实践与思考[J].国际新闻界,2017(5):29-41.
[25]周葆华,骆陶陶.人工智能重塑新闻业:进展、问题与价值[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8(6):83-89.
[26]姚建华.自动化新闻生产中的人机联姻及其实现路径[J].当代传播,2021(1):41-45.
[27][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9.
[28][美]托马斯·达文波特,茱莉娅·柯尔比.人机共生——智能时代人类胜出的五大策略[M].李盼,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10.
[29]孙伟平,戴益斌.关于人工智能主体地位的哲学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8(7):16-22.
[30]唐铮,湛超越.人工心智新闻的概念、原理及应用价值[J].新闻爱好者,2021(2):16-21.
[31][美]Ray Kurzweil.奇点临近[M].董振华,李庆诚,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0-15.
[32][美]佩德罗·多明戈斯.终极算法[M].黄芳萍,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31-70.
[33]杨保军.简论智能新闻的主体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11):32-36.
[34]黄欣荣.大数据的本体假设及其客观本质[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6(2):90-94.
[35]杨保军,孙新.论大数据新闻真实性的个性特征[J].当代传播,2019(5):10-13.
[36]杨保军.再论“新闻事实”——技术中介化的新闻事实及其影响[J].新闻记者,2017(3):22-30.
[37]许向东,王怡溪.智能传播中算法偏见的成因、影响与对策[J].国际新闻界,2020(10):69-85.
[38]李平,邓洲,张艳芳.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全球算力竞争格局及中国对策[J].经济纵横,2021(4):33-42+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18XNLG06)。 作者简介:杨保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孙新,男,讲师,博士研究生。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