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陈中雨.自然媒介、技术媒介与“媒介即基础设施”——以彼得斯的《奇云:基础媒介哲学》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3):65-72.
 Chen Zhongyu.Nature Media, Technological Media and Media as Infrastructure: Take Peters'The Marvelous Clouds: Toward a Philosophy of Elemental Mediafor Example[J].FUTURE COMMUNICATION,2019,(03):65-72.
点击复制

自然媒介、技术媒介与“媒介即基础设施”——以彼得斯的《奇云:基础媒介哲学》为例()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9年03期
页码:
65-72
栏目:
媒介融合
出版日期:
2019-06-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Nature Media, Technological Media and Media as Infrastructure: Take Peters'The Marvelous Clouds: Toward a Philosophy of Elemental Mediafor Example
文章编号:
1008-6552(2019)03-0065-08
作者:
陈中雨
西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
Author(s):
Chen Zhongyu
关键词:
彼得斯 自然媒介 技术媒介 基础设施主义 人的境况 惯习
分类号:
G206.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在《奇云:基础媒介哲学》中,彼得斯以媒介、自然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以惯习和生存境况为核心,反思了社交媒体和数字媒体中自然的缺失。他认为:当下的媒介哲学亟须思考自然哲学。以水、火、云、气四种存在作为媒介哲学的基本问题,他对自然哲学、技术哲学、互联网哲学作了一种具有内在关联的系统性解读。在此基础上,彼得斯确定了两个层面的媒介研究:以非人的境况为中心的自然媒介研究与以人的境况为中心的技术媒介研究。在“基础设施”这个概念引导下,彼得斯强调以非人的境况为中心的自然媒介的本原性及其延伸性价值。在媒介技术时代,彼得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美]约翰·杜翰姆·彼得斯.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M].邓建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20.
[2][美]保罗·莱文森.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论[M].邬建中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6.
[3]Peters,J.H.(2015).The marvelous clouds:towards a philosophy of element media.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英]尼古拉斯·盖恩,戴维·比尔.新媒介:关键概念[M].刘君,周竞男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40-41.
[5][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58-63.
[6]陈中雨.巴门尼德的存在之路及其现代意义[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专项项目“公民思想与城邦政治:《理想国》的理念传播”(17JK0718)的成果。作者简介:陈中雨,男,讲师,博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9-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