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陈梅婷.新媒体对中国公众认知的影响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03):113-118.
点击复制

新媒体对中国公众认知的影响研究()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8年03期
页码:
113-118
栏目:
新媒体与媒介融合
出版日期:
2018-06-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1008-6552(2018)03-0113-06
作者:
陈梅婷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310007
Author(s):
-
关键词:
新媒体 公共议题认知 信息生产 数字鸿沟
分类号:
G206.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新媒体对公众认知产生负面影响并具有放大负面认知的效应,这与新媒体的接入与使用所造成的数字鸿沟紧密相关。基于2013年Pew数据中心的全球态度调查数据,选取中国公众对公共议题认知的部分,探讨数字鸿沟的三个细化层次即新媒体的信息接入、信息获取和信息生产,分别对中国公众认知公共议题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传播技术的接入和使用的差异依然存在,但真正对中国公众认知产生影响的是更深层次的信息互动即信息生产。新媒体信息生产越多的公众倾向于认为国际和国内的公共议题处于越严重的状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徐剑,刘康,韩瑞霞,曹永荣.媒介接触下的国家形象构建——基于美国人对华态度的实证调研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6).
[2]薛品,何光喜,张文霞.互联网新媒体对科学家公众形象的影响初探[J].科普研究,2014(6).
[3]李天龙,李明德,张志坚.媒介接触对农村青年线下公共事务参与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西北四省县(区)农村的调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9).
[4]游淳惠,徐煜.互联网使用与政治参与关系的再审视:基于2012年台湾地区TCS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5(8).
[5]武麟,王磊.风险缘何被放大?——国外“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与实证研究新进展[J].学术交流,2013(1).
[6]曾繁旭,戴佳,王宇琦.技术风险VS感知风险:传播过程与风险社会放大[J].现代传播,2015(3).
[7]项一嵚,张涛甫.试论大众媒介的风险感知——以宁波PX事件的媒介风险感知为例[J].新闻大学,2013(4).
[8]邓滢,汪明. 网络新媒体时代的舆情风险特征——以雾霾天气的社会涟漪效应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4(8).
[9]汪明峰.互联网使用与中国城市化——“数字鸿沟”的空间层面[J].社会学研究,2005(6).
[10]Gutierrez L H & Berg S.(2000). Telecommunications liberalization and regulatory governance: Lessons from Latin America.Telecommunication Policy,24(10-11):865-884.
[11]刘徳寰,郑雪.手机互联网的数字鸿沟[J].现代传播,2011(1).
[12]J R Gil-Garcia & N C Helbig & E Ferro.(2006). Is it only about Internet access? an empirical test of a multi-dimensional digital divide.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
[13]R Agarwal & A Animesh & K Prasad.(2009).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the “digital divide”: Explaining variations in internet use.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2): 277-294.
[14]JY Jung & JL Qiu & YC Kim.(2001). Internet connectedness and inequality: Beyond the“divide”.Communication Research,28(4):507-535.
[15]冯强,李彦臻.互联网接触与政治知识鸿沟——以大学生为例的实证研究[J].东南传播,2010(8).
[16]韦路,张明新.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4).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戚鸿峰.新媒体背景下舆论传播的嬗变[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3):99.
[2]郜书锴.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4):37.
[3]黎明.新媒体环境下党报的未来发展 ——基于价值论视角[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5):5.
[4]白润生,丁艳丽.我国少数民族新媒体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3):23.
[5]郜书锴.权力学说:空间策略与媒介进化[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4):1.
[6]杨玳婻.新媒体亚文化的盛行现象与价值解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3):51.
[7]付玉辉,刘菊花.论确立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三个维度[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6):1.
[8]王武林.论数字时代的大学城文化建设与知识信息传播[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6):46.
[9]马楠楠.论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形式的转换[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6):61.
[10]邵杨.转型升级视野下的手机动漫[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6):72.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陈梅婷,女,博士生。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8-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