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梁蔚.民国时期的“莫里哀热”及其文化动因[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1):103-108.
点击复制

民国时期的“莫里哀热”及其文化动因()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5年01期
页码:
103-108
栏目:
文学研究
出版日期:
2015-01-31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作者:
梁蔚
浙江传媒学院 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Author(s):
-
关键词:
“莫里哀热” 民国 话剧 译介 舞台 文化动因
分类号:
I207.34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20世纪初莫里哀的作品开始传入中国,引发了戏剧理论界和舞台实践的“莫里哀热”。文章分析总结了民国时期的莫里哀生平与创作研究、翻译与舞台实践,并着重对“莫里哀热”背后的文化动因进行了深层次解读,指出其作品与中国的白话文运动、戏剧改良和“话剧抗敌”等运动的密切联系。在中国传播的莫里哀剧作,也用讽刺的笑和忧愤的恨见证了中国话剧从发生、发展到成熟的曲折道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健吾. 李健吾戏剧评论选 [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82.
[2]廖可兑. 西欧戏剧史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60.
[3][法]莫里哀. 莫里哀喜剧全集(第二卷)[M].李健吾译.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261.
[4]郑振铎. 现在的戏剧翻译界[J].戏剧,1921(1).转引自孙庆生.为中国话剧的黎明而呼喊——二、三十年代的话剧研究概述[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2):263.
[5]阿英. 《鸣不平》引言[M].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 307.
[6]黄爱华. 中国早期话剧与日本[M].湖南:岳麓书社,2001: 92.
[7]郑振铎. 现在的戏剧翻译界[J].戏剧, 1921(1).转引自韩一宇.清末民初汉译法国文学研究(1897-1916)[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74.
[8]张志超. 法国大戏剧家毛里哀评传[J].文哲学报,1922(3):5.
[9]Grimarect. 莫里哀传[M].王了一译. 南京:国立编译馆,1935:1.
[10]茀理契. 欧洲文学发达史[M].上海:开明书店,1935:86.
[11]海恩里奇· 弗鲁豪夫.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城市异国风. 转引自张鸿声. 海派文学的法国文化渊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186.
[12]实验剧团公演《悭吝人》[N].申報,1935-9-3.
[13]曹禺. 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曹禺研究专集(上册)[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101.
[14]范志强. 曹禺与读书[M].济南:明天出版社,1999:87.
[15]佛音.话剧[N].申報,1935-11-29.
[16]杨犁.胡适文萃[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10-11.
[17]朱光潜. 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M].台北:正中书局,1948: 212.
[18]社说·箴奴隶. 国民日日报汇编[J].1903.8-1904:15.
[19]柳诒徽. 论中国近世之病源[J]. 学衡,1922(3):9.
[20]王平陵. 南国社的昨日与今日[J].矛盾月刊,1933-1(5-6). 转引自孙庆生.为中国话剧的黎明而呼喊——二、三十年代的话剧研究概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2):176.
[21]陈励. 莫里哀与中国[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人文版),1991(3):74.
[22]钱玄同. 随感路(十八)[J].新青年,1918-5(1).转引自丁罗男.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35.
[23]沈泽民.民众戏院的意义和目的[J].戏剧,1921-1(1). 转引自孙庆生.为中国话剧的黎明而呼喊——二、三十年代的话剧研究概述[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2):180.
[24]孙庆生.为中国话剧的黎明而呼喊——二、三十年代的话剧研究概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2):180.
[25]熊佛西.平民戏剧与平民教育[J].戏剧与文艺,1929(1). 转引自孙庆生.为中国话剧的黎明而呼喊——二、三十年代的话剧研究概述[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2):180.
[26]记《伪君子》[N].申报-电影界,1926-3-5.
[27]田汉.北斗[M].1932-2(3-4). 转引自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部.话剧文学研究第1辑[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274.
[28]觉. 伪君子观后——新演剧社第二次公演[N].申报,1939-6-13.
[29]广义派与世界和平[N].解放与改造,1919-12-1.
[30]佛.游艺消息[J].申报,1927-4-4.
[31]顾仲彝. 戏剧运动的新途径[J].戏,1933(1).转引自于伶.于伶戏剧电影散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3.
[32]陈辛仁. 现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略[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456.
[33]陈季同.中国人的戏剧[M].李华川,凌敏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34]欧阳予倩. 自我演戏以来. 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56.
[35]郎松. 法国文学史,转引自董家荣. 莫利耶的研究[J].东方杂志,1928-25(13):9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梁蔚,女,讲师,博士在读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