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刘瑞一,矫立斌.网红“出海”: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向度与效果评估——基于阿木爷爷YouTube官方账号网友留言的实证分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4,(04):53-62.
 LIU Rui-yi & JIAO Li-bin.Internet Celebrity “Going Abroad”: An Important Dimension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Build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omments from Netizen on Grandpa Amu’s official YouTube account[J].FUTURE COMMUNICATION,2024,(04):53-62.
点击复制

网红“出海”: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向度与效果评估——基于阿木爷爷YouTube官方账号网友留言的实证分析()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4年04期
页码:
53-62
栏目:
国际传播
出版日期:
2024-08-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Internet Celebrity “Going Abroad”: An Important Dimension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Build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omments from Netizen on Grandpa Amu’s official YouTube account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4)04-0053-10
作者:
刘瑞一1矫立斌2
(1.光明日报社数据与研究部,北京100062; 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人工智能学院,北京100083)
Author(s):
LIU Rui-yi & JIAO Li-bin
关键词:
国际传播 短视频 网红“出海” 重要向度 效果评估
分类号:
G206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研究选取阿木爷爷YouTube官方账号观看次数前10的作品,爬取26361条非中文留言(含表情符号)作为分析样本,借用“认知层面—情感层面—意动层面”的经典框架,剖析网红“出海”在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的效果。研究发现,在认知层面,网红“出海”的政治符号淡化,生活化个体符号凸显,“他者”类比提供了国外网友探知中国符号的视角。与此同时,身份模糊、语言歧义、观念冲突等认知障碍影响了网红“出海”的观感和评价; 在情感层面,精湛的中国传统技艺、老当益壮的工作状态、以亲情为纽带的代际传承唤起了国外网友的正向情感。负向情感占比较小,其中亦不乏建设性的批评言论。在意动层面,“乱言”与纠错的线上交锋隐喻着国家间叙事话语权的激烈争夺,扭转原本负向的行为倾向和表达对中国文化体验的向往,代表了国外网友线下意动的两个方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虞鑫,崔乃文.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全球史叙事视野下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19):90-94.
[2]李智.国际传播(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42.
[3]段鹏.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8):1-8.
[4]程曼丽.国际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291.
[5]余江,李文健.新作为、新论断与新路径:新时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再思考[J].求是学刊,2021(6):12-19.
[6]程曼丽.中国国家形象符号的拓展与更新[J].新闻与写作,2022(6):1.
[7]李思乐.三个“面向”与六个“维度”:迈向新时期的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22(6):161-168.
[8]余远来,孙亦祥.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新理念、新路径和新方法[J]对外传播,2022(8):4-8.
[9]李韬,林经纬.中国软实力提升:问题与出路[J].红旗文稿,2013(13):24-28+1.
[10]刘耀辉,张璇.姚明的阴影:“自我东方主义”的中国媒介话语生产——基于《中国青年报》对姚明的报道[J].国际新闻界,2010(5):56-62.
[11]刘继南,何辉.当前国家形象建构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国际观察,2008(1):29-36.
[12]周霖.面向东盟的新媒体传播问题与策略——以广西广播电视台构建新媒体国际传播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9):133-135.
[13]郑亮,高同同.交往理论视角下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与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研究[J].全球传媒学刊,2023(2):45-59.
[14]胡晓菲,胡翼青.破界、融合、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传媒观察,2021(9):5-16.
[15]周翔,吴倩.场域视角下“一带一路”推特传播网络结构分析与反思[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9-125.
[16]周翔,丁敏玲.信息生态视角下我国对外传播中网络用户的核心生态位问题[J].对外传播,2018(11):48-51.
[17]赵晖,李旷怡.短视频对中国文化海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J].中国电视,2021(2):74-78.
[18]程思琪,喻国明.享乐感与幸福感:跨文化传播中的“直通车”模式构建——基于李子柒短视频评论的分析[J].新闻大学,2022(5):36-49+119.
[19]姬德强.李子柒的回声室?社交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的破界与勘界[J].新闻与写作,2020(3):10-16.
[20]李小华,华凯纯.后现代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新向度——基于李子柒的短视频分析[J].中国出版,2020(22):62-66.
[21]Fiske,S.T.(1993).Social cognition and social perception.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44:155-194.
[22]张雨龙,骆正林.网红出海:商业景观与国际传播的耦合机制[J].新闻爱好者,2023(3):22-26.
[23]郑亮,夏晴.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际—国内”议题互构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9):83-88.
[24]刘瑞一.中国网络视频的缘起与流变(1996-2020)[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1.
[25]朱莉,徐可意.中国大象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的跨文化接受研究——基于YouTube短视频评论的分析[J].传媒,2022(14):56-59.
[26][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0-121.
[27]邵培仁,杨丽萍.转向空间:媒介地理中的空间与景观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9-77.
[28][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M].夏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52-53.
[29]Brewin,C.R.(1989).Cognitive change processes in psychotherapy.Psychological Review,96(3):379-394.
[30]刘海龙.汉语中“宣传”概念的起源与意义变迁[J].国际新闻界,2011(11):103-107.
[31]Sim,S.(2006).Demystifying Asian values in journalism.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6(2):429-432.
[32][美]克莱·舍基.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胡泳,沈满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IV-V.
[33]喻国明,潘佳宝.试论我国国际文化影响力传播的路径与策略[J].传媒观察,2021(4):11-18.
[34]薛可,李思晨.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再思考[J].对外传播,2023(6):58-62.
[35][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M].陈昌凤,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9.
[36]高洁.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话式教学的“乔哈里窗”机制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9(8):112-116.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邵培仁,王启超.新世纪国际传播学研究的镜像与镜鉴——以《传播研究》刊载论文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1):1.
[2]王冰雪.力·度之间:“华莱坞”电影国际化 生存空间的延伸与拓展[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1):49.
[3]周毅.国际传播背景下的艺术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刍议[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4):113.
 Zhou Yi.Discussion on the Curriculum for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Art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J].FUTURE COMMUNICATION,2015,(04):113.
[4]江和平.做大做强新时代的国际传播[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05):56.
[5]张玲玲.浅析互联网混剪短视频的形构与变迁——基于“融合文化”与“混合文化”视角的比较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2):33.
[6]邓元兵,李慧.CIS视角下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以重庆市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2):90.
 Deng Yuanbing & Li Hui.Urban Image Cre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Tik Tok Plat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S——Take Chongqing as an Example[J].FUTURE COMMUNICATION,2019,(04):90.
[7]李文玲.视觉文化语境下移动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3):60.
 Li Wenling.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Mobile Short Video in the Context of Visual Culture[J].FUTURE COMMUNICATION,2019,(04):60.
[8]曾静平,卫玎.5G赋能短视频在中国科学传播体系中的内容重构与价值体现[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6):28.
[9]陶贤都,水蓝薇.澎湃新闻“城市漫步”栏目城市形象传播的特色及启示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0,(03):89.
[10]张培培.网红“工厂”:MCN机构的发展历程、兴起逻辑及未来趋势[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1,(01):48.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农村地区移动短视频的生产、呈现与社会影响研究”(21CXW020)。
作者简介:刘瑞一,男,编辑,博士; 矫立斌,男,讲师,博士后。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