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聂欣如.关于尼科尔斯纪录片理论的几个问题——基于《纪录片导论》三个版本的研读[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3,(01):97-106.
点击复制

关于尼科尔斯纪录片理论的几个问题——基于《纪录片导论》三个版本的研读()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3年01期
页码:
97-106
栏目:
纪录片研究
出版日期:
2023-02-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3)01-0097-10
作者:
聂欣如
Author(s):
-
关键词:
纪录片 纪录片理论 尼科尔斯
分类号:
J95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尼科尔斯的《纪录片导论》前三章分别讨论了纪录片的定义、伦理和“声音”,提出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纪录片理论体系。在伦理问题上,他主张一种“伦理学转向”,试图用伦理的规则消解纪录片的公共属性; 在给纪录片所下的定义中,试图用“历史世界”的“阐释”来替代“现实世界”和“真实世界”,实则是对客观世界存在的否认; 而有关纪录片“声音”的主张,则是想把个人主义的“表现”作为纪录片的核心价值,从而将纪录片纳入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正确”中。尼科尔斯的纪录片理论带有鲜明的西方政治文化色彩,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并表达不同的看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美]比尔·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M].陈犀禾,刘宇清,郑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9.
[2][英]布莱恩·温斯顿.纪录片:历史与理论[M].王迟,李莉,项冶,译.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183.
[3]欧阳谦.当代哲学叙事的“伦理转向”[J].社会科学战线,2020(11):1-9.
[4]奚浩.纪录片的真理转向[J].南艺学报,2012(5):45-63.
[5][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9.
[6][美]比尔·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第2版)[M].陈犀禾,刘宇清,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55.
[7][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M].张德魁,冷铁铮,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223.
[8][美]比尔·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第3版)[M].王迟,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0:210.
[9][德]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A].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98.
[10][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56.
[1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24.
[12][美]R·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蒋庆,阮炜,黄世瑞,王守昌,牛振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2):102.
[13][美]比尔·尼科尔斯.西方纪录片理论的发展历程——比尔·尼科尔斯访谈录[J].王迟,译.当代电影,2021(11):96-103.
[14][美]卡尔·普兰廷加.运动的画面与非虚构电影的修辞:两种方法[A].何春耕,译.大卫·鲍德韦尔,诺埃尔·卡罗尔,主编.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C].麦永雄,柏敬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39.
[15]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3.
[16][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王玖兴,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98.
[17][美]戴维·柯真斯·霍伊.福柯:现代还是后现代[A].陈永国,译.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编.福柯的面孔[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305.
[18][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
[19]刘悦笛.电影记录与影片虚构的边界何在?——“分析美学”视阈下的纪录片本体论[J].电影艺术,2019(3):95-101.
[20][美]S·E·斯通普夫,J·菲泽.西方哲学史(修订第8版)[M].匡宏,邓晓芒,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361.
[21][美]希拉里·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M].应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54.
[22][美]汉斯·凯尔纳.语言和历史描写——曲解故事[M].韩震,吴玉军,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前言):1.
[23][美]罗伯特·N·贝拉,等.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M].周穗明,翁寒松,翟宏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9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陈一.中国纪录片美学变化的背后——一个批判的视角[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1):45.
[2]吴保和,史晓峰.没有神明的圣殿——简谈当代西方宗教纪录片[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5):96.
[3]王伟平.对纪录片解说词的批判话语分析—— 以德国纪录片《知识就是力量——中国新精英》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5):25.
[4]王华.社会现实与纪录影像的艺术再现——论纪录片的美学底线与底线美学[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6):52.
[5]沙向明.碎片化叙事在纪录片创作领域的兴起——《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时节》的文本分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4):94.
[6]王福来,倪祥保.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回顾与检视[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6):72.
[7]余权.商业化视角下纪录片的题材选择探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06):101.
[8]聂欣如.关于“先锋纪录片”的四个问题[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5):89.
 Nie Xinru.Four Questions for Vanguard Documentary[J].FUTURE COMMUNICATION,2019,(01):89.
[9]张 恒,姚 争.真实、现世与自为:媒体泛化语境下纪录片的特质问题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0,(04):61.
 Zhang Heng & Yao Zheng.Reality, Life and Self-reliance: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cumentary in the Context of Media Generalization[J].FUTURE COMMUNICATION,2020,(01):61.
[10]聂欣如.纪录片理论与“索引性”之争[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4,(03):114.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主流纪录片创作与批评发展研究》(21AC003)。
作者简介:聂欣如,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