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余秋雨.门孔[EB/OL].https://www.sohu.com/a/153281361_523098,2017-6-29.
[2]倪震.谢晋电影与中国通俗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7-1(B14).
[3]虞吉.影像传奇叙事视野里的谢晋电影[J].艺术百家,2011(2):167-170.
[4]倪震.中国电影伦理片的世纪传承[J].当代电影,2006(1):29-33.
[5]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112.
[6]汪晖.历史的“中间物”与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J].文学评论,1986(5):53-67.
[7]央视网.大师谢晋(第2集)[EB/OL].http://tv.cctv.com/2012/12/16/VIDE1355589042364460,html.2010-11-22.
[8][美]鲁晓鹏.从史实性到虚构性:中国叙事诗学[M].王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37,89.
[9]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06.
[10][美]弗里德里克·詹姆逊.詹姆逊文集第4卷: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M].王逢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
[11]陈旭光.“现代性”的终结与再出发:论新时期三代导演的现代性历程[J].华中学术,2015(2):141-158.
[12]刘小枫.现代性与现代中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13.
[13]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J].文艺争鸣,1998(6):6-21.
[14][美]尼克·布朗.社会与主体性:中国情节剧的政治经济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88-99.
[15]何春耕.当代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儒家文化情结[J].电影艺术,2005(2):10,12.
[16]汪朝光.泛政治化的观照——中国影评中的美国电影(1895-1949)[J].美国研究,1996(2):78-92.
[17]虞吉.早期中国电影:主体性与好莱坞的影响[J].文艺研究,2006(10):104-109,168.
[18]郝建.谢晋其片其人作为“十七年”和“新时期”的文化标本及人格标本[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6):41-44.
[19]央视网.大师谢晋(第1集)[EB/OL].http://tv.cctv.com/2012/12/16/VIDE135558,html.2010-11-21.
[20]谢晋.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11-12.
[21]包燕.传奇叙事与喜剧精神——谢晋电影的世俗趣味及传统改写[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03-407.
[22]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A].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25.
[23]李泽厚.说儒学四期[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9.
[24][英]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艾略特文集·论文[M].卞之琳,李赋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