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
[2]黄俊杰,江宜桦.公私领域新探:东亚与西方观点之比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12-113.
[4][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M].秦海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34.
[5]赵汀阳.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7.
[6][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1.
[7][英]尼克·史蒂文森.文化与公民身份[M].陈志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87.
[8]吴凯.主体引导、调试机制与网络舆论生态治理[J].重庆社会科学,2017(3):99-107.
[9]高清海.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208.
[10][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6.
[11][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2.
[12]杨国荣.你的权利,我的义务——权利与义务问题上的视域转换与视域交融[J].哲学研究,2015(4):47-56.
[13][英]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范祥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29.
[14][美]保罗·罗伯茨.冲动的社会[M].鲁冬旭,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29.
[15]王文东,赵艳琴.网络空间的非正义性剖析——基于空间正义的研究视角[J].甘肃理论学刊,2013(1):25-29.
[16][美]丹尼斯·朗.权力论[M].陆震纶,郑明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2.
[1]戴月华.网络舆论传播中的“蝴蝶效应”:
复杂性理论的传播学启示[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6):37.
[2]廖卫民.跨时期网络舆论铺垫效果的构念启动与使用——基于人民日报“城管”议题微博的统计分析与时序
考察[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