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玮.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城市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3(2).
[2][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岭,李翔宁,周鸣浩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
[3][澳]斯科特·麦奎尔.媒体城市:媒体、建筑与都市空间[M].邵文实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
[4][美]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M].李雪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21.
[5][美]迈克尔·麦尔.再会,老北京[M].何雨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35.
[6][美]迈克尔·H.普罗瑟.文化对话[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6.
[7][英]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4.
[8][美]史明智.长乐路[M].王笑月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21.
[9][美]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生活的意义——一种文化社会学的视角[M].周怡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10]李红涛.黄金十年的“十字路口”:《生产新闻》与新闻生产社会学的崛起[J].中国传媒报告,2013:4.
[11][荷兰]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2]黄悦.《纽约客》如何报道中国?“到内陆去,避免过于政治化”[EB/OL].www.thepaper.cn,2015-12-12.
[13][美]张彤禾.打工女孩[M].张坤,吴怡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27.
[14][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62.
[15][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5.
[16][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17][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