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苏珊·鲍尔多.男性特质[M].朱萍,胡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8.
[2]蒋旭玲,吕厚超.男性气质:理论基础、研究取向和相关研究领域[J].心理科学进展,2012(7):1040-1051.
[3][美]哈维·C·曼斯菲尔德.男性气概[M].刘玮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37.
[4]沈顺福.从半神到人到神:儒家圣人观的演变[J].江西社会科学,2013(12):21-27.
[5]徐朝旭.论儒学对民间神明信仰的影响——以闽台民间神明为例[J].宗教学研究,2007(2):145-149.
[6]马怡.从文学叙事维度谈儒家伦理对民间信仰的影响[J].世界宗教文化,2015(1):123-126.
[7]陶东风.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身体美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2):27-34.
[8]曾雪梅.主体与客体的转换·凝视——论安吉拉·卡特作品中的女性主义[J].译林,2009(5):186-189.
[9]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的变迁与核心价值的解构[J].天津社会科学,2013(6):45-49.
[10][法]米歇尔·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A].陈志梧译.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8-28.
[11]刘长华.“过气”叙事·英雄末路原型·悲剧观[J].鲁迅研究月刊,2012(5):15-22.
[12]徐军义.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J].文教资料,2012(35):118-120.
[1]苏涛.《新少林寺》:大片时代的武林神话[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2):47.
[2]刘海波.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四个向度与四种力量[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5):50.
[3][美]张英进,(著)苏(译).娼妓文化与都市想象: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协商本文原名Prostitution and Urban Imagination:Negotiating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in Chinese Films of the 1930s。(上)[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1):57.
[4]范志忠,吴鑫丰.2010年中国电影创作热点与争鸣[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2):71.
[5][美]张英进/著苏涛/译.娼妓文化与都市想象: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协商(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2):94.
[6]孙燕.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与文化命题[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6):77.
[7]王艳云.从《建国大业》看文化创意
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启示作用[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1):57.
[8]范志忠,任晓烨.2009年中国电影创作争鸣述评[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2):75.
[9]尹鸿,张建.全球多元电影格局与中国电影的文化建构[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5):54.
[10]陈瑜.中国类型电影研究的几个问题[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