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肖博文.媒体多元发展时代“电视之死”假说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6(19):24.
[2]王明轩.即将消亡的电视——网络化与互动视频时代的到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吴继荣,郭之文.从“电视消亡论”看电视节目的生存之道[J].南方电视学刊,2016(10):56.
[4]胡智峰.当前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活力[J].编辑之友,2015(3):5.
[5]孙震.TV3.0时代的电视之死[J].大众文艺,2016(10):201-202.
[6]刘罗玉.电视行业面临的危机和对策思考[J].南方电视学刊,2016(5):60.
[7]俞虹.“电视将死”是一个伪命题[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12-9(5).
[8]胡智峰.当前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活力[J].编辑之友,2015(3):5.
[9]柳璐.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之死[J].新闻研究导刊,2016(6):297.
[10]杨玉良.云拯救电视[J].软件工程师,2012(3):60.
[11]徐辉.公信力才是传统媒体的丧钟[J].视听界,2013(2):124.
[12]许烨.拿互动拯救你,我们的电视[J].广告大观,2013(5):44.
[13]俞虹.当代社会变迁与电视价值取向[J].现代传播,2002(12):4.
[14]俞虹.电视受众社会阶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79.
[15]史青.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的突围之路[J].东南传播,2013(1):2.
[16]黄鸣奋.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19.
[17]俞虹.传授双方变迁中的媒介诉求[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0):41.
[1]戚鸿峰.新媒体背景下舆论传播的嬗变[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3):99.
[2]郜书锴.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4):37.
[3]黎明.新媒体环境下党报的未来发展
——基于价值论视角[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5):5.
[4]白润生,丁艳丽.我国少数民族新媒体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3):23.
[5]郜书锴.权力学说:空间策略与媒介进化[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4):1.
[6]杨玳婻.新媒体亚文化的盛行现象与价值解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3):51.
[7]付玉辉,刘菊花.论确立互联网新媒体公共性的三个维度[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6):1.
[8]王武林.论数字时代的大学城文化建设与知识信息传播[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6):46.
[9]马楠楠.论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形式的转换[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6):61.
[10]邵杨.转型升级视野下的手机动漫[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