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爱德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M].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440.
[2]李良荣,郑雯.论新传播革命[J].现代传播,2012(4):34.
[3][美]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陆佳怡,孙志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2.
[4][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3.
[5]W.James Potter.Media Literacy[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2001:3.
[6]张洋.新媒体 新生态[N].人民日报,2014-11-20(6).
[7][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
[8]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2015-07-22.
[9]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网评:打通“两个舆论场”——善待网民与网络舆论①[EB/OL].www.chinaxwch.com,2009-07-11.
[10]芮必峰,陈夏蕊.新传播技术呼唤新“媒介素养”[J].新闻界,2013(14):62.
[11]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5):52.
[1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2.
[13][美]赫伯特·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M].石琳,李红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96.
[14][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83.
[15][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73.
[16][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黄维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6.
[1]李娟.政府“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公务员媒介素养的培育
——基于“媒介化社会”的视角[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01):123.
[2]郝 欣.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
工作队伍媒介素养提升方案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04):144.
Hao Xin.A Study of the Enhancing of Media Literacy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Groups in the Age of New Media[J].FUTURE COMMUNICATION,2016,(01):144.
[3]李金城.新媒介素养:概念与能力框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02):15.